信息化舞蹈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掌握
理解
应用
分析综合
傣族舞蹈《吐泡泡的小鱼》
①掌握傣族的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的不同,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
√
②详细介绍傣族舞蹈的基本知识,如:形态的孔雀舞、象脚鼓舞、鱼舞、集体舞嘎光等。
√
③重点学习傣族舞蹈:以模仿鱼儿吐泡泡时的神态及动态特征为主,初步训练学生对傣族舞蹈气息、手形、臂形、手的节奏掌握。
④
综合应用
通过学习傣族舞蹈,创新基本动作进行语言舞蹈创编。
我们可以借鉴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形、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自创语言动作舞蹈组合创编。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1.对流程图简要的说明: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流程,上课细节等细节。
2.画出流程图:
开始
调动情绪
看视频师生交流调查
课时:1个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初步掌握傣族舞,身形、嘴形、掌形、臂形及眼睛与身体的配合。
2.学生思维活跃,能较好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并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指导。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课目名称
10
提供资源
任务驱动法
五、形成性练习题的设计
知识点
教学目标
题目内容
引导或答案
①
掌握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
②
理解
探究: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形
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形态。
③
理解
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信息化舞蹈教学设计方案
表格式教学设计
题目名称:傣族舞蹈《吐泡泡的小鱼》
一、教材内容
选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教材》
本课在学生已初步掌握傣族的历史与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新课,此教材是以“愉悦教育和素质教育科学统一”为出发点,以“情境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本课内容丰富,灵活有趣,实用性强,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得到启发和运用。并能利用语言创新动作中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傣族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
√
④基本舞蹈动作:手形、嘴形、臂形、气息、体态、表情基本要领。
√
√
√
⑤语言情景与创编组合
√
√
√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教学目标
描述语句
1
掌握
通过傣族“吐泡泡的小鱼”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与动作韵律等特点。
2
掌握
力求学生掌握好傣族“吐泡泡的小鱼”,身形、嘴形、掌形、臂形及眼睛与身体的配合。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口头回答问题
讲解课件口头回答问
仔细观看,欣赏
教师启发分组展示学生交流
学生作品总结录制视频
说明:开始与结束使用媒体的活动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③
理解
吐泡泡的动作与眼睛协调一致
④
应用
能将本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比如:舞蹈中的经典动作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鱼嘴形、吐泡泡的嘴形”,以及手节奏的重拍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傣族“吐泡泡的小鱼”的基本动作进行语言舞蹈创编。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的形式、来源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的主要内容
使用时间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及课件的作用
使用方式或教学策略
①
掌握理解
视频观摩、借助“屏幕播放”教学控制系统
傣族舞蹈动作视频
傣族舞蹈视频
10
视频
演示法
②
理解
自编多媒Hale Waihona Puke 课件掌握傣族舞蹈5
创设情景
演示法
③
应用分析综合
分组创新语言表演
总结分析傣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