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直击】202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0周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最终战争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19世纪5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
3、结果:(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①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②危害及影响: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①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②危害及影响:中国失去了更多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美、俄乘火打劫,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积。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模拟检测】1.(2012·天津耀华中学高三月考)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2.(2020·山东高三月考)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 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3.(2019·四川石室中学高三月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A【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淸政府部分官员宁愿失去关税主权,说明了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损害更大的国家利益而非保全中国国家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列强主导了中外谈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全免关税”意味着主权意识的严重缺失。
5.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答案】A【解析】根据“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是指两次鸦片战争,故A项的时间正确;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与鸦片无关,排除BCD三项。
6.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A.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答案】A【解析】依据“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等可知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依据材料“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可知是中国政府被动接受的,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故排除B;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没有破坏国家主权,并非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史实分析解答。
7.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
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
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所以清政府一再拒绝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的请求,这正是清政府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反映,C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尚未形成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不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A项错误。
事件本身就说明清政府未真正接受近代外交观念,而不是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B项错误。
拒绝接受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根源于华夷等级观念,不能体现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从近代外交的角度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
这反映了清廷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答案】C【解析】概括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始崩溃,故A项错误。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B项错误。
D项中谙熟国际外交规则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9.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西之伪饮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
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D.中英分岐巨大导致签约流产【答案】B【解析】《天津条约》是在英法联军武力侵略的基础上签订的,体现不出“平等协商”的特点,故A错误;材料中英国代表表示该条约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公使权的规定,而清政府表示该条款使政府被列强“动受挟制”,表明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故B正确;尽管中英双方有很大的分歧,但《天津条约》还是签订了,“签约流产”的说法不成立,故D错误;清政府反对公使权的规定着眼于政府将受到列强的要挟,有违于传统的外交体制,并非突出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故C错误。
10.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
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
这反映了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答案】D【解析】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用“洋务”取代“夷务”,体现了清政府在外交观念上的转变,逐渐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选项C错在“共识”,洋务运动只是部分地主阶级的运动,而非社会共识,排除C。
11.(2020·江苏高三月考)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
这反映出A.清廷舍弃了传统外交观B.该条约体现友好协商原则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以看出,英国想通过《天津条约》扩大自己的利益诉求,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友好协商,两国也没有形成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