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孙犁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45年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写的就是这样的民族历史中的一角。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2.了解创作风格孙犁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3.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4.解题“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5.了解“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

《荷花淀》发表后,其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影响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众多作家,他们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便形成了“白洋淀派”。

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惦.记(diàn)嘱咐..(zhǔ fù)惦.记(diàn)泅.水(qiú)噘.着嘴(juē)凫.水(fú)2.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思考2】尝试概括下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四、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环境描写1.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景物描写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

【思考2】分析人物语言1.“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这里,水生嫂使用了一个倒装句,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明确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一时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表现了对丈夫的关切。

2.“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嫂这句话有何丰富的内涵?明确这句话体现了水生嫂既嗔怪又自豪的矛盾心理:嗔怪的是丈夫马上要离开自己;自豪的是丈夫没落在别人后面。

作者非常巧妙地让水生嫂这位普通而又温柔贤淑的农村妇女用不满的口气说出了满意的话。

【思考3】分析细节描写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震动”和“吮”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震”一“吮”,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情态,而且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

用词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2.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有什么意味?明确这一“捞”一“丢”,不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3.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其传神,试举例分析对话的作用。

明确①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你总是很积极的。

”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革命而感到骄傲。

②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

商量看夫对话描写是相当精彩的。

她们都想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又为下面妇女们突遇敌船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③注重表现人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

回家途中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经过战斗的考验,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她们也渴望参加战斗,对话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妇女并不比男人弱,她们提出了“我们也成立队伍”的响亮口号,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思考4】概括人物形象1.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①勤劳善良。

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

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

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②温柔体贴。

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

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

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

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

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

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2.去探望丈夫的妇女们有着怎样的个性特征?明确①机敏多智,如:“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质朴憨厚,如:“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稳重谨慎,如:“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心急口快,如:“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忸怩羞涩,如:“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思考5】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

”《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明确示例一:我认为表现了爱情美。

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

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纯朴而忠贞的爱情。

示例二:我认为表现了亲情美。

如“爹哩?”“小华哩?”如果说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安?因为第二天水生就要去大部队了。

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

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这就是浓郁的亲情。

示例三:我认为表现了爱国情。

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

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革命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思考6】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

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思考7】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而本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如何理解这样的景物描写?明确观点一:作品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残垣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却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是由作品表现主题的角度决定的——并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观点二: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白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

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

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着白洋淀人民的深厚感情,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

正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白洋淀的战士,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美意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观点三:《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