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7章宋明理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7章宋明理学

五、王阳明道学革新及晚明心学异变
1、明中叶心学崛起的历史前提;2、王阳明思想的前后转变;3、王阳明道学革新;
4、晚明心学的异变;5、“鱼馁肉烂”的泰州后学。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周敦颐援佛道入儒的思想特点;二程思想中的主要差异;张载“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功夫论;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对陆九渊本心的理解;对王阳明“心即理”思想、“知行合一”说的理解。
突破方法:历史还原法。即将宋明思想家放于当时的社会情景下分析其思想,以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如对朱熹“天理、人欲”说的历史情景理解,客观认识戴震所批评的“以理杀人”,分清朱熹思想中“人欲”的内涵等。
设问: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如何看待理学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周敦颐和邵雍哲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程朱天理论的主要内容。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宗旨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张载王廷相气学虚实统一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宋明理学人性论和伦理观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讲解要点:
一、宋明理学概述
4、二程的哲学思想
(1)理本体论;(2)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3)“性即理”的理欲观
三、朱熹集大成的哲学思想
1、理气关系的道德形上学意义;2、心性论诸问题;3、格物穷理与知行相须;
4、朱熹的历史地位
四、象山心学与朱陆之辩
1、象山心学的基本精神;2、朱陆鹅湖之会及南康之会;3、朱陆无极太极之辩;
4、朱陆分歧后论
1、宋明理学及其产生的思想背景;2、宋明理学的特点;3、宋明理学的称谓;4、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二、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
1、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1)“无极而太极“的万物生成论;(2)“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2、邵雍的哲学思想
(1)宇宙发生论;(2)宇宙发生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3、张载的哲学思想
(1)太虚即气“的自然观;(2)“耳目有受”、“不萌见闻”的认识论;(3)“一物两体”的辨证法思想;(4)二元人性论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周敦颐的太极无极说;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观点;二程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朱熹的“理一分殊”、“、心统性情”等思想;陆九渊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王阳明的良知说、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
突出方法: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对宋明理学这一新儒学思潮进行宏观的认识把握,进而对宋明时期的主要思想家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的研究更加深对理学思潮整体特点的把握;宏观的介绍有利于对个案特色的突出领会。
章节
七、宋明理学
课时
30
教学目的源自了解北宋初期理学兴起的理论渊源、思想特质及而后的发展阶段。把握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张载的理学思想,明确由他们开创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学说后来的演化、发展及贡献。掌握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以及朱熹、陆九渊思想的分歧和相互间的论争,明代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发展及阳明后学的思想异变等。
相关
内容
素材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247—319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203—268页。
《中国哲学智慧》,第129—186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时期儒学玄学化改造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次儒学复兴的运动,由中唐时期的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等开其先声,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有北宋初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北宋五子,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与之相论争的南宋时兴起的陆九渊心学,又由明代的王阳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