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一)知识点一: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1)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货币能充当这一职能是因为()A.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能够交换商品B.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C.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D.货币是商品,能够表现价值(2)一位顾客在超市花2.5元人民币买了块香皂。
在这里,人民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职能是()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世界货币(3)在科技商场,一台电脑标价5000元。
这500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③现实的货币④观念中的货币⑤商品的价值⑥商品的价格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4)“货币没有臭味,无论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上述材料说明()①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②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③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④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知识点二:常用的信用工具是信用卡、支票(1)信用卡作为新一代的理财工具,具有以下优点()A.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方便安全B.可以任意透支C.不需要任何条件可以随意申领D.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消费使用(2)在我国关于支票的说法,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支票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B.支票作为一种支付凭证可以随意签发,不受存户存款数量的限制C.支票是用于办理转帐结算业务的一种信用工具D.支票是向收款单位或个人签发的票据,可以不用记名(3)信用卡的使用体现着银行的一项业务活动,这项业务活动是( )A.发行货币B.发行债券C.转帐结算D.调节利率知识点三: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注: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又称外币升值,或者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降低,表明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或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表明人民币升值。
(1)近来,有些外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呼吁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力压人民币升值。
假设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①每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②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下降③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上升④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知识点四:影响价格的因素:从表面上看,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引起价格的波动。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简单地说,供求影响价格。
(1)经政府职能部门审核批准,春运期间,部分运输能力紧张的旅客列车票价实行上浮。
这种做法()A.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票价上涨B.体现了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制约C.是铁路扭亏增盈的主要手段D.说明经审核批准的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2)商品价格的变化要受到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②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③使用价值的大小④纸币的发行量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知识点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注:(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两者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总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大,意味着()①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多②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多③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④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程度大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①④(2)下列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理论的抽象,而无实际的意义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成不变的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D.③④⑤(3)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意味着( )A.他的商品的价值量大B.在出售时价格更低C.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D.其商品的价值量大(4)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 )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②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指( )A.某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小B.某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C.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D.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就越小知识点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里的“等价交换”()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2)2004年春节前后,某地羊肉价格是每千克17元,黄瓜价格虽比平时上涨,但每千克只有6元.羊肉之所以比黄瓜贵,主要是因为( )A.羊肉营养价值高于黄瓜B.买黄瓜的人更多C.羊肉价值量大D.黄瓜需求量少,羊肉需求量大(3)近年来,彩电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企业,逐步退出了这一市场,少数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则在不断扩大。
上述现象说明()A.彩电行业出现了“卖方市场”B.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C.彩电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彩电价值量不断变大D.彩电价值量由挑起价格战的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4)如果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那么,他在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市场交换中()A.必然赚钱 B.必然亏本C.可能赚钱也可能亏本D.既不赚钱,也不亏本知识点七: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①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注1:(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3)互为替代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互补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是正方向的。
注2:体现了价格对供求的影响,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注3:怎么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此时,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除价格因素之外,还有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判断。
可见,价格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般说来”,也就是说,有时候特殊情况是可以存在的。
比如,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上升不一定能减少人们的购买行为,生活中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的情况。
(1)每年春秋季往往是空调销售淡季,但也有许多商家却利用淡季大做文章,率先降低空调价格,这样做带来的最有可能的结果是()A.刺激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B.提高商品价值,使盈利增多C.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D.商品价值量减少(2)2004年以来,轿车频频降价。
然而,降价后消费者排队买车的景象并没有出现,持币待购现象似乎更严重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降低价格必然会扩大销售量②降价没有引起需求量的增多,反映了人们“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③降价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小④在通常情况下,轿车等高档耐用品的大幅度降价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下列产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的是( )A.上衣和裤子B.汽车和汽油C.面粉和大米D.猪肉和牛肉☆知识点八:消费心理的种类: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注:攀比心理是错误的消费心理,从众和求异心理有利也有弊,求实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值得提倡。
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理性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1)有些同学不顾自己家庭实际承受能力,“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
这些消费行为()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②违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③是缺乏理性的超前消费行为④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B.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C.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理性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3)辨析题: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
由此他得出结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答案:①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于国于民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发扬光大。
节俭对个人来说是种美德②过度节俭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内需不旺的情况下,过分节俭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应当适度消费,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消费。
(4)辨析题: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帮助我们获取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