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写作教案- 语言要“美”

作文写作教案- 语言要“美”

第六讲语言要“美”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语贴切,意蕴深远
中考作文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考生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二、活用修辞,精彩纷呈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

”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

俗话说:“人靠衣装扮靓。

”文章语言则需要修辞来装饰。

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作文生动形象,满篇生辉;善用拟人既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善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使用对偶句式则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
如《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语言带给读者的震撼是不会如此强烈的。

(2016,宁波)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现代汉语词典》对“亮”的释义如下:①光线强。

②发光。

③(声音)强;响亮。

④使声音响亮。

⑤(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

⑥显露;显示。

请以“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

1.锁定义项,选定素材。

当选材出现迷茫的情形时,宜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时间方面,考生既可以自我成长的时间轴为思考路径,也可以自己的一次由“暗”变“亮”的经历为思考路径;空间方面,可从学校(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休闲区等)、家庭(小区、家乡等)、户外(街道、公园、景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等角度思考,也可从祖国、“地球村”等大范围的空间角度构思立意。

如果写成想象类作文,时间方面还可考虑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空间上还可考虑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等内容。

2.实虚相生,写出不俗深度。

实虚相生之“实”,是针对前四个义项而言,“虚”则针对后两个义项而言。

写“实”方面,行文时要抓住人事景物与“亮”有关的特点,写活素材;写“虚”方面,行文收束时需总结提炼出让自己“豁然开朗”的感悟启示或是大胆“亮”出自我风采(个性)所带来的坚强、乐观与自信。

这样行文,虚实相生,文章自然会更有深度。

3.先抑后扬,写活亲身经历。

倘若选写记叙类文体,宜以亲身经历为写作素材。

写“暗”时,可展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困难或是不好的习惯、品质,等等;写“亮”时,可叙写某一人事景物给“我”带来的成长启示,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突显文章主题,让文章与题意更为贴合。

4.润饰语言,披一件华丽外衣。

当立意和所选用的素材确定之后,还需要对文章语言加以润饰。

考场写作的开头就需将语言功夫做足。

虽然因为时间关系,大多考生都不会全文打草稿,但在列出全文提纲的基础上,至少要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打个草稿,尽量展示出自己最佳的语言能力。

【满分作文】

初阳东升,晨光熹微。

走出门,踏一条幽径,踩着濡湿的柔软泥土。

路两旁的灌木静静地呼吸着空气中湿润的负离子。

灌木丛中,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发出微弱的光。

高大的乔木静静地立着,悄悄地收拢了幽绿的叶。

浓浓的晨雾弥漫着,挡住了视线,让人无法看清前方的路。

整个世界沉浸在一片乳白色的晨雾中。

冷,无边无际望不到尽头的冷。

清晨的风拂过,树叶轻轻地摇曳,原本排列在一起的虫儿被打散,发出的微光也没了秩序。

花儿似乎受不了这刺骨的冷,都无精打采地耷拉下了脑袋。

遥远的东边,微微送来一丝光亮,却终究敌不过那浓厚的晨雾。

鸟儿似乎是受到了惊吓,毫无目的地乱鸣,又仿佛对什么不满似的,冲着那无边无际,探不到尽头的晨雾尖叫着,声嘶力竭。

冷,仍是无法忍受的刺骨的冷。

晨风漫不经心地拂过,原先就耷拉下脑袋的花儿,更是没了灵魂似的在晨风中摇曳。

倏地,在那遥远的东边,穿来无数道光,透过浓浓的晨雾,透过层层的树叶,洒在地上,支离破碎。

光束漫过的树叶,亮晶晶的;光束漫过的地面,黄灿灿的;光束漫过的行人身上,暖融融的。

渐渐地,晨雾散去,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光亮之中,前方的道路,一片绚烂。

虫儿们有条不紊地在空中轻舞,鸟儿们停在树枝上,其乐融融地歌唱。

漫射下来的阳光,照耀着整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小小的人。

朋友啊,前行的道路上,若你遇到了挫折,一时间被浓雾环绕而看不清前行的路,请你不要焦虑。

因为,就在你思想的东方,必定会有一束阳光穿透浓雾,指引你前行的方向。

那束光亮,会引领着你,一往无前。

【名师点评】
这是一场雾与光的斗争,对于写景抒情散文而言,这两个意象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

由于能驾驭此类素材的考生少之又少,故本文深得阅卷者好评。

雾与光,构成了行文的一组矛盾体,光胜雾又是生活中的常理,这样的行文不可谓不巧妙,再让“路”进入文章将二者联系起来,主题便得以凸显。

考生具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写景抒情的语言极为典雅,“倏地”“漫过”“思想的东方”等活用词汇随处可见,颇见其过人的文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