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怎样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设问法
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一课时,可先提出一连串问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为什么说它是死海?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它是怎样形成的,而后依据题目中的两个死的内涵来领会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同学们课外地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
二、直观法
学习《故宫博物馆》一文,放完录音,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印象,教师便借助课文图和教学挂图不用多讲,学生便直观地按照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很清楚了解了故宫建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并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事理说明文是中学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科普读物中的科学知识,仅凭语言讲授学生极难真正掌握,且容易把课上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若用实验法教学,则效果迥异。
如《万紫千红的花》主体部分首先说明花的颜色是由其物质基础决定的,即花青素在酸碱等不同液体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为了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文,可取两只盛有酸碱溶液的烧杯和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红
色在碱性液体中变为蓝色,而重新浸入酸性液体中则又渐渐呈现红色,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景中理解掌握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比较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叶老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如在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把《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归纳说明文与叙文的根本区别。
有不同顺序的比较。
如《故宫博物院》是以空间为序安排材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以时间为序为安排材料,有不同语言风格的比较。
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平安实,《看云识天气》语言生动形象。
有些课文,本身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如《苏州园林》将园林内亭台轩谢的布局与古代宫殿、现代住宅作比较,突出了它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介绍花草树木的映衬,将园林内的树木与其他园林相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
在介绍园林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容易活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标题法
即对标题品头评足,看它是否贴切、是否醒目、是否生动……而要对标题作出上述这种评论,对课文不熟悉是不行的。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初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读课文后,就下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
题: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是否吻合?”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不仅认真读课文,研究课文,而且在读课文之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愉快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使课堂缺乏活力,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感染,增见识,长才干。
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的成功秘诀多在于此。
如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分马》等课文时,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角色朗读,由于人人早有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为扮演角色,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皇帝的愚蠢可笑、骗子的阿谀奉承、警官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形象。
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老孙头的表里不一,学生们扮演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这样学生兴致高,情趣浓,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诵读法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课文,皆是朗读的好材料。
初中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写作技巧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诵读。
因此,我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能力。
如让学生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了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
耳畔仿佛听到了
风声、草响、羊鸣。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到大草原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再诵读的乐趣。
七、竞争法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默写诗歌比赛、办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
学生通过竞赛,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可以开展各种有关的语文文游戏活动;如猜谜语、写对联、串成语、演小品等,让大多数人参加到其中去,体会其中的滋味。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发现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感到语文学习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
以上方法并非“大全”,教师只要深入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