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建设情况土地革命战争即1927年到193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接着,又取得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此期间从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别成立了各级地方工农民主政权,主要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如下文。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扩大了井冈山的斗争,建立了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与郭滴人、张鼎丞、邓子恢发动的农民起义队伍一起,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到一九三一年与赣南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随后根据地不断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吉安、安福两县一部分,遂川县北部等地。
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1927年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推动了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11月,红5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后,留下的一部红军编为红军支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1929年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5军。
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组成,李宗白任书记;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组成,赖汝樵任主席。
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
从1933年9月开始,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至1934年8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
红军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全盛时期包括横峰、弋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100万人,红军发展到万余人。
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福建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底,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
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
1930年11月,成立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同时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
1932年底,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
1934年11月,红十军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
先遣队在转移中因遭优势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
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洁、戴克敏等领导了湖北黄(安)麻(城)地区的农民起义,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29年5月,徐子清、肖方、周维炯、徐其虚等领导了河南商(城)南部地区的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舒传贤、周狷之、余道江等领导了安徽六(安)霍(山)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皖西根据地。
他们各建立了一个师的红军。
1930年4月,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委兼前委书记;6月,成立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0年11月,鄂豫皖边特委改组,曾中生任书记。
1931年1月,红一军与蔡申熙、陈奇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山任政委。
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书记。
1931年11月,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
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
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1932年10月,主力撤出根据地,向西转移,留下的红军重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6月,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军事领导工作。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转移北上后,留下的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五湘鄂西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鼎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曾覆盖58个县市,拥有2万正规红军和近5万地方武装。
1928年,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贺锦斋等在湘鄂边领导进行了游击战争,并开创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为河邺军)。
此后于1930年开创了洪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7月,河邺军、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关。
1931年7月至1932年4月,湖北监利县周老嘴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首府,后迁至洪湖瞿家湾,相继成为根据地的中心。
从1932年5月开始,夏曦先后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肃反”,胡慎己、万涛、周小康、尉世筠、张昆弟、汤慕禹、刘革非、彭之玉、彭国材、戴补天、柳克明、段玉林、张宗理、栩栩、周容光、王恩平、唐赤英、王炳南、段德昌、叶光吉等一大批英魂苌弘碧血,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一幕,致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洪湖苏区失陷。
夏曦、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移转湘鄂边,1934年开辟黔东特区,10月与红六军团会师,创建湘鄂川黔苏区,至此,坚持数年之久的湘鄂西苏区完全丧失,红三军踏上新的征途。
六左右江根据地1929年12月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军第7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了红八军,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
同年3月,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
11月,红军余部编入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于1931年7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
留下的部队由韦拔群等率领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1932年冬,右江根据地完全丧失。
七海陆丰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位于广东省的海丰、陆丰地区,亦称海陆丰苏区。
1927年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领导9月7日农民起义后,又于10月30日领导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2师和农民自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11月13~16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
11月18~21日,彭湃主持召开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海丰县苏维埃政府。
随后,两县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农民自卫军,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扩展到普宁、惠来、潮阳、丰顺、五华、紫金、惠阳等县境。
1928年1月,广州起义军一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4师进入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海丰、陆丰两县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恢复活动。
1930年春,海丰、陆丰两县苏维埃政权之下的人数达三十余万。
海陆丰人民迎来了第二个革命高潮。
1930年夏,立三"左"倾错误影响到海陆丰。
红军热衷于攻打城市,部队和根据地都受到损失。
10月,海陆紫特委并入东江特委。
11月初,南方局派李富春同志到大南山召开闽粤赣边区党代会,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束立三"左"倾错误。
会后,东江特委撤销,分设西南、西北分委。
在西南分委领导下,海丰、陆丰、紫金合并为海陆紫县,成立海陆紫县委、县苏政府。
同时,省委将东江红军改编为第六军第二独立师,师长彭桂,政委黄强,下辖两个团,原四十九团编为第一团,彭桂、黄强分别兼任团长、政委。
为使海陆紫与大南山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月划陆丰东南部六个区与惠来边界一个区为陆惠县,随后成立了陆惠县委、县革委。
5月,西南、西北两分委撤销,恢复东江特委。
在结束立三错误路线后,红军和根据地逐渐恢复,并有新的发展。
1932年,广东的反动统治趋于稳定,他们集中兵力大规模进攻红色区域。
春末,张达师及张瑞贵师一部进八海陆丰,疯狂"进剿"、"清剿"、"屯剿"。
另方面,王明"左"倾路线在前一年的夏秋间贯彻到东江,错误路线执行者大打所谓AB团、社会民主党,使海陆紫、陆惠地区的反"围剿"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随着敌军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封锁线,村庄被毁,群众被杀或被赶走,我军的活动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