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及社会评价1.简述财务评价的概念、目的及意义。
答:概念:财务评价,又称企业经济评价。
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前提下,从项目的角度出发,计算项目范围内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评价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目的及意义:财务评价是在项目的角度上,以项目为边界,按照企业在整个寿命期内微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以项目系统的实际发生为依据,通过分析、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考察项目及实施项目的企业和各投资者的经济效益水平。
据此判断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2.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有哪些?相互间的关系是什么?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答:财务评价报表主要有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投资各方现金流量表、利润与利润分配表、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等。
(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该表在忽略资金来源(自有或借入),以项目所需的全部融通资金为计算基础,不考虑资金的本息偿还的前提下,反映项目各年现金流量状况,并以计算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FNPV(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及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等指标,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
(2)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该表从项目实施者角度出发,以资本金为计算基础,考虑借入资金的还本付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资本金收益率(即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以考察资本金的盈利能力。
(3)投资各方现金流量表。
该表站在各投资主体的立场上,反映其现金流量状况,用于计算投资各方收益率(即投资各方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考察投资各方可能获得的收益情况。
(4)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该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及税后利润分配情况,用以计算投资利润率等指标,以考察项目盈利能力。
(5)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该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各年的投资、融资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用于计算累计盈余资金,分析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
(6)资产负债表。
该表用于综合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年末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及对应关系,计算资产负债率。
(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该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借款本金偿还和利息支付情况,用于计算偿债备付率和利息备付率指标。
除编制以上财务分析报表外,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通常还应编制财务分析辅助报表,如建设投资估算表、建设期利息估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等。
3.分析项目财务评价和资本金财务评价及各投资者财务评价的异同。
答:三者都是财务评价的组成部分。
项目财务评价是忽略资金来源,以项目所需全部融通资金为基础进行的评价,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资本金财务评价是从项目实施者角度出发,以资本金为计算基础。
考虑借入资金的还本付息,考察资本金的盈利能力;各投资者财务评价是站在各投资主体的立场上,反映其现金流量状况,考察的是投资各方可能获得的收益情况。
4.财务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指标是什么?答:主要内容:(1)选取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2)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3)编制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辅助报表;(4)计算财务评价指标;(5)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6)编写财务评价报告。
评价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财务净现值FNPV;(3)投资回收期P;(4)总投资收益率(ROI);(5)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偿债能力分析指标(1)利息备付率(ICR);(2)偿债备付率(DSCR);(3)资产负债率(LOAR)。
5.什么是国民经济评价,它与财务评价有何异同?答: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社会折现率等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在于:(1)两种评价的角度和基本出发点不同。
(2)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的含义和范围划分不同。
(3)价格体系不同,财务评价使用预测的财务收支价格,国民经济评价则使用一套专用的影子价格体系。
(4)财务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盈利性分析,二是清偿能力分析,也就是要分析项目财务收支预算的松紧程度,分析项目借款偿还能力。
而国民经济评价则仅仅只有盈利性分析,即只有经济效益的分析,没有清偿能力分析。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之间的相同点在于:(1)评价的目的相同。
都是以寻求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2)评价基础相同。
都是在完成了产品需求预测、工程技术方案、资金筹措等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
6.在国民经济评价中,识别效益费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识别和划分费用与效益的基本原则是:凡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均计为项目的效益;凡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均计为项目的费用。
也就是说,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包括项目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项目的国民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判别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要使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即将“有”项目(项目实施)与“无”项目(项目不实施)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某项效益和费用的存在。
7.什么是项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在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什么价格体系计量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答:项目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效益,一般表现为项目为社会生产提供的物质产品、科技文化成果和各种各样的服务所产生的效益。
项目的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费用,一般表现为投入项目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以及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消耗。
在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影子价格体系计量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
8.什么是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请各举两例。
答: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引起而在直接效益中没有得到反映的效益。
例如项目使用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熟练化,由没有特别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经训练而转变为熟练劳动力;再比如技术扩散的效益;还有城市地下铁道的建设,使得地铁沿线附近的房地产升值的效益。
间接费用是指由项目引起而在项目的直接费用中又没有得到反映的费用。
例如项目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项目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引起我国这种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等等。
9.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有哪些是转移支付?答:转移支付包括:(1)税金;(2)补贴;(3)国内贷款利息;(4)全部投资效益费用流量表中,国外贷款和还本付息与国内贷款和还本付息一样,既不作为效益,也不作为费用。
10.什么叫社会折现率?它的作用是什么?答:社会折现率是从社会角度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估量,是费用——效益分析体系中的重要参数,代表社会资金被占用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率,并用作不同年份资金价值换算的折现率。
社会折现率可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判别标准。
11.某一出口产品,其影子价格为1134元/吨,国内现行价格为718元/吨,求其价格换算系数。
解:1134/718=1.5812.什么叫社会评价?其作用与范围有哪些?答: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社会评价作用:社会评价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
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进行社会评价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的财务效益;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可能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后果,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社会评价的范围:社会评价适用于那些社会因素较为复杂,社会影响较为久远,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社会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
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大量移民搬迁或者占用农田较多的水利枢纽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矿产和油气田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村区域开发项目,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性项目。
13.社会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答:(1)快速社会评价法:快速社会评价法是在项目前期阶段进行社会评价常用的一种简捷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大致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环境的基本状况,识别主要社会影响因素,粗略地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快速社会评价主要是分析现有资料和现有状况,着眼于负面社会因素的分析判断,一般以定性描述为主。
(2)详细社会评价法:详细社会评价法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其功能是在快速社会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项目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进行详细论证,并预测风险度。
结合项目备选的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等,从社会分析角度进行优化。
详细社会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过程分析。
14.什么叫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具有什么作用?答: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即根据项目的实际成果和效益,检查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项目实施运营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作用:全面总结项目的实施过程,分析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实际投资效益,对比实际的实施效果与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偏差,或实际结果与其他同类项目的偏差,并分析原因,总结项目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高工程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为合理利用建设资金、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可行依据,最终使社会相关利益群体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