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井实测示功图解释大全

油井实测示功图解释大全

六、解释抽油机井理论示功图
A-驴头位于下死点 D点卸载终止点 C-驴头位于上死点AB-增载线 CD-卸载线
B-吸入凡尔打开,游动凡尔关闭点增载终止点
λ+λ-冲程损失(抽油杆伸长及油管缩短之和)
D-固定凡尔关闭,游动凡尔打开点
BC-活塞冲程上行程线也是最大负荷线
AD- 下行程线也是最小负荷线 B1C-光杆冲程
OA-抽油杆在液体中重量 AB1-活塞以上液柱重量ABCD-抽油泵所做的功
七、实测示功图的解释
(1)
图1为其它因素影响不大,深井泵工作正常时测得的示功图。

这类图形共同特点是和理论示功图的差异不大,均为一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
图2为供液不足的典型示功图。

理论根据:活塞下行时,由于泵内没有完全充满,游动凡尔打不开,当活塞下行撞击到液面游动凡尔才打开,光杆突然卸载。

该图的增载线和卸载线相互平行。

(3)
图3为供液极差的典型示功图。

理论根据:活塞行至接近下死点时,才能接触到液面,使光杆卸载,但由于活塞刚接触到液面,上冲程又开始,液体来不及进入活塞以上,所以泵效极低。

(4)
图4为气体影响的典型示功图。

理论根据:在活塞上行时,泵内压力降低,溶解气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由于气体膨胀,给活塞一个推动力,使增载过程变缓。

当活塞下行时,活塞压缩泵内气体,使泵内压力逐渐增大,直到被压缩的气体压力大于活塞以上液柱压力时,游动凡尔才能打开。

因此,光杆卸载较正常卸载缓慢。

卸载线成为一条弯曲的弧线。

(5)
图5为“气锁”的典型示功图。

所谓“气锁”是指大量气体进入泵内后,引起游动凡尔、固定凡尔均失效,活塞只是上下往复压缩气体,泵不排液。

(6)
图6为游动凡尔漏失的典型示功图。

当光杆开始上行时,由于游动凡尔漏失泵筒内压力升高,给活塞一个向上的顶托力,使光杆负荷不能迅速增加到最大理论值,使增载迟缓,增载线是一条斜率较小的曲线。

卸载线变陡,两上角变圆。

(7)
图7为游动凡尔失灵,油井不出油的典型示功图。

图形呈窄条状,整个图形靠近下负荷线。

(8)
图8为固定凡尔漏失的典型示功图。

示功图的特点:反应在卸载时,右下角变圆,卸载线与理论负荷线夹角变小,漏失越严重夹角越小。

图形左下角变圆,漏失越严重,此角越圆滑。

(9)
图9为固定凡尔严重漏失,油井不出油的典型示功图。

图形呈窄条状,且接近理论上负荷线。

(10)
图10为双凡尔漏失的典型示功图。

由于光杆在加载和减载过程中两种漏失同时存在,使示功图的四角变圆,但此时油井仍出油。

(11)
图11为双凡尔失灵,油井不出油的典型示功图。

图形呈窄条状,最大负荷线低于最大理论负荷线。

(12)(13)
图12、13为泵断脱,油井不出油的典型示功图。

示功图图形成为近似水平条状。

断脱位置越深,越接近最小理论负荷线,断脱位置越浅,越接近基线。

图12是接近活塞处断脱,图13是在杆柱上部断脱的图形。

(14)
图14为连抽带喷的典型示功图。

从图形增载线、减载线不明显或根本看不出来,图形位置介于理论上下负荷线之间。

但自喷能力很强时,图形也可能低于最小理论负荷线。

现场有时也需用计量数据判定。

(15)
图15为油管漏失的典型示功图。

由于油管漏失不是深井泵本身所致,所以,图形变异不大,只是当漏失严重油井不出油时,示功图的最大负荷线低于最大理论负荷线。

但测试时仪器未完全吃上负荷,也会产生图形变瘦,示功图的最大负荷线低于最大理论负荷线。

若漏点在井口附近,图形与正常时所测图形极为相似,现场需用计量或憋压等数据判定。

如图形只是整体下移,则是示功仪负荷零点漂移所致。

C
(16)
图16为活塞部分脱出工作筒的典型示功图。

图形中的c点活塞已开始脱出工作筒,漏失量急剧增加,载荷也随之急剧下降一致降到最低理论负荷线。

(17)
图17为防冲距过小导致碰泵的典型示功图。

当活塞撞击固定凡尔罩时,光杆负荷急剧降低,但由于活塞又开始上行,在图形左下角形成不规则的且带环状的尾巴。

同时,因撞击引起抽油杆柱的强烈震动,双凡尔也剧烈跳动,封闭不严,造成漏失。

(18)
图18为出砂影响的典型示功图。

上冲程时,附加阻力使光杆负荷增加,下冲程是附加阻力使光杆负荷减少,致使光杆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急剧的变化,图形多处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尖峰,但油井仍能出油。

(19)(20)
图19为杆箍与井口发生上碰的典型示功图。

图20为光杆蹩驴头的典型示功图。

(21)
图21为固定凡尔卡死在凡尔座上,油井不出油的典型示功图。

上冲程时,游动凡尔关闭,固定凡尔打不开,井中液体不能吸入工作筒。

下冲程时,由于泵筒内无液体游动凡尔打不开,光杆泵内卸载,整个图形下负荷线接近最大理论负荷线附近,而且比较窄。

八、指示曲线分析实例
2、指示曲线左移,斜率变大,吸水指数变小在相同
注水压力下吸水能力下降
3、指示曲线平行上移,斜率不变,吸水指数不变
在相同的注水量下,地层压力升高,要保持相同
的注水量必须提高注入压力。

Q
4、指示曲线平行下移,斜率不变,吸水指数不变,在相同的注水量下地层压力下降,一般情况下是采取了压裂酸化等增注措施。

产生原因:只有地层因素,压裂、酸化见效,使地层压力降低了
注水井常见故障判断及处理方法
注水井常见故障大部分都是井下工具,如封隔器失效,配水器故障、油管刺漏及地面仪表故障。

1、封隔器失效原因:封隔器胶筒变形或破裂使封隔器无法实现密封;配水器弹簧失灵,管柱末端球与球不密封,造成封隔器失效
2、第一级封隔器密封性的判断 正注时发现套压上升,严重时打开套管闸门放溢流,
如发现溢流量随注入量的变化而变化(管外串槽也有此种现象)
一级封隔器以下各级封隔器若有一级不密封,则油压下降,套压不变,油管注入量上升,,若判断是哪一级不密封,必须测层段指示曲线,封隔器失效后,一般表现为该封隔器上部层下部层段的日注水量下降,指示曲线偏向压力轴方向。

2、水嘴堵 曲线左移斜率变大吸水指数变小,在相同的注水压力下吸水能力下降。

水嘴堵堵后,全井水量下降或注不进水,发现水嘴堵后,采取洗井措施解除。

3、水嘴刺大
水嘴孔眼刺大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天长日久逐渐被磨损造成的,在历次所测试的曲线上有一个逐渐向水量轴方向偏移变化的过程。

水嘴孔眼被刺大应立即捞出堵塞器更换水嘴。

4、水嘴掉
水嘴掉后全井注水量突然上升,层段指示曲线明显向水量轴方向偏移,处理方法是捞出堵塞器重新安装水嘴。

5、滤网堵
滤网堵后全井注水量及该层段注水量下降,它与水嘴堵有所不同,滤网堵时注水量是逐渐递减,指示曲线逐渐向左偏移。

滤网是防止水嘴被堵的,堵塞后应进行反洗井解除堵塞。

6、球与球座不密封
球与球座不密封,使注入水从油管末端进入油套环形空间,可造成封隔器不密封,水量上升,油压下降,指示曲线明显右移。

处理措施:修井
7、管外水泥串槽
管外水泥串槽,全井注水量将会逐渐上升,指示曲线与封隔器失效相似,层段指示曲线集中平行排列,两相邻层段指示曲线相重合。

8、管柱脱节或刺漏
管柱脱节或刺漏,全井注水量明显增大,层段注水量等于全井注水量。

措施:修井
九、绘制注水井管柱图
1.准备工作
⑴直尺,橡皮,铅笔,绘图纸等
⑵(给定)井下工具名称,型号规范,下入深度等
⑶射开层段,注水层段等数据
2.操作步骤
⑴首先核对给定的管柱设计数据及注水层段数据是否相符,确认管柱是悬挂的还是整体的(直接坐到人工井底的)确认无误后准确正式画图。

⑵画基线,填图头名称:在给定纸幅的正上方适当位置画一横基线,并把“××注水井管柱示意图”填写在基线上。

⑶画油管、套管线:在横基线略偏左侧画一垂直点划线,为管柱中心线,并在中心垂直线两侧对称画4条垂直实线,两内侧垂直线为油管,两外侧为套管,如图是悬挂注水管柱,套管要略长于油管线,在最下端连一横线,即为人工井底。

⑷画注水层段(油层位置):在套管线左侧标画出给定的注水层段(几段、顺序等),位置在整个管柱高度的下1/3~2/3处,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整幅图布局是否合理等。

⑸画配水器:在油管线内对画定注水层段对应位置画配水器,一定要画在本注水层段内。

⑹画封隔器:在套管线内(等宽度)对准注水层段间夹(隔)层位置画出封隔器。

⑺画工作筒、中球(底球、筛管)、丝堵:有工作筒的要在最上一级封隔器顶部画出,丝堵要画在油管最末端,中球(筛管)要画在最下一级配水器与丝堵之间靠近丝堵位置。

⑻画间断线:在工作筒上横基线中间位置处,用橡皮把油管、套管4条垂线横向擦去约0.5cm左右,并在这一位置画出两条平行波浪线,即为管柱间断先线。

采油高级工晋级试题
⑼标注工具:层段、配水器等横线,管柱图右侧的对应标注线后依次写出名称、型号(规范)、深度。

⑽检查画好的管柱图,确认无误后在图的右上方填写绘图人的姓名、年月日;交图。

3.注意事项
⑴图线清晰,比例对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

⑵各下井工具及附件准确、齐全,标注清楚。

⑶未停注层数,保护封隔器一定要清楚。

⑷单位准确。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