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4)语义指向。即语词在句中支配说明的方 向; (5)歧义。指语义平面的多义现象; (6)词的语义特征。即反映语言间搭配关系 与语词和事物间关系的特征; (7)语义的选择限制。即考察对根据词的语 义特征制定的选择规则的执行情况。 (范晓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词组成句子 进行交际,它偏重于表达,是动态的分析。 关于语用分析的内容,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历史发展 理论与方法 实例操作
三个平面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源起 发展
源起
三个平面理论是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首 先提出来的,这也是一个集体的产物。 单一的句法分析弊端太多,不具自足性, 缺少实用性。 三个平面的理论实际上是语法研究的必然 趋向。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 角”》(《云梦学刊》,1990, 1)提出了 “两个三角”的理论,其一是“语表、语 里、语值”三角,这相当于三个平面的句 法、语义、语用。另一个三角是“普通话、 方言、古汉语”三角,两个三角相互补充,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个平面”的理论与方法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 为基础,向隐层挖佩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力 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格 语法以及符号学(包括语义学、语用学)之精华与 一身。(高万云、郑心灵1994)
三个平面之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既对句法结构内部语词之间的关系进行 成分分析,又对这些关系进行层次分析.前者注 重结构方式,后者着眼于层次的切分。 例:昨天,大胡子张三狠狠地批评了小个子李四 一顿 [昨天],(大胡子)张三〔狠狠〕地批评了(小个子) 李四<一顿> 进行层次分析,就是把句法结构中的语词关系分 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按照关系的远近分出不同的层次,从而说明词与 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 第6期 章一鸣《试论语法分析中的语用平面》,《杭州 大学学报》1993第4期 张斌《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一兼论语法分析中 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第2期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而》,《汉语学 习》1 993年第2期 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上 海师大学报》1 9 91年第4期.
胡裕树、范晓:语用结构、主题述题等,还有表 达重心和焦点,语气口气、评议,句型或句式的 变化。 范开泰:话语结构分析、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 构分析、语气结构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 章一鸣:从语用形式入手,研究语用意义和语用 形式的对应关系,语用形式主要包括语用成分和 语用方法两部分。语用成分包括语素、词、短语、 语调、口气、重音等,语用方法则有省略、增添、 重复、位移、停顿、活用等。 语用分析主要研究句子的使用形式,即语用结构 以及相应的语用意义。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1年增订版明确提 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 语法的”. 1982年胡裕树张斌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进 一步说明“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 用的区别”。 同年,朱德熙出版了《语法讲义》,也提出“主 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 同方面来观察”。 1985年胡裕树、范晓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 个平面》,至此,既作为本体论又作为方法论的 三个平面理论宣告诞生.
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之间的关 系
“三个平而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从研 究的角度说,句法是核心,是个轴,也可 说是个纲”
句法是基础,是杠杆,通过它来联系语义 和语用。具体表现为:(1)语义、语用关系 只有通过句法关系才能体现出来;(2)句法 分析不能取代或包含语义、语用分析。也 就是说,它们的关系在逻辑划分中是并列 关系,在句子分析中是互相制约关系.
参考文献
胡附、文炼《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 1982年第3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而的几个问 题》,《中国语文》1 992年第4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6年 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深化》《云 梦学刊》199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