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经典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经典教学设计

第2课故都的秋——借得清秋一缕魂教学目标:1、读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

2、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3、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人们写秋的文章不在少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马致远笔下的秋天。

同样是秋,有人看到的是喜迎丰收,而有人看到的是万物萧条。

是因为秋天独独不同了呢?还是个人心境不同?一处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内心世界,那么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天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郁达夫的脚步,去领略故都的秋。

二、学习目标(PPT展示)1、读秋情2、品秋味3、悟心境过渡语: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凭借独特的构思及优美的语言,对故都的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也抒发他独有的内心情怀。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一是读,读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

二是品,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三是悟,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三、读秋情1、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题目,故都,指的是哪里?——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北平的秋?故都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色彩?喜爱、怀念、眷恋之情补、(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故都突出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作者曾经在北大教过书,也就是说在北平呆过几年,并且他夭折的长子和几个牺牲的革命战友都是葬在北京的,所以北京在他心中,也相当是第二个故乡了。

过渡语:由此可见,作者是以一种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写这故都的秋的。

那么,让作者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秋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地浏览第一自然段,找出形容北国之秋特点的形容词。

四、品秋味1、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明确:清、静、悲凉(有十足的秋味)2、第三到第五自然段通过哪些景来体现这种清、静、悲凉?过渡语:那么,作者通过哪些景来体现这种清、静、悲凉呢?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对景的分析就重点落在第三到第五段,首先我们先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初步感知其中的景色描写,注意节奏和情感,老师先领读第三自然段,同学们一起来读第四、第五自然段,好,集中注意力。

伴随着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这幅秋的画卷中,接下来,就让我们就要动用想象和联想去品悟这秋的韵味吧。

(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问:作者很怀念北方的秋,当他回忆起北方的时候,最先会想到哪些景?大家看他怀念的地方“陶然亭、钓鱼台”为什么不是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或者故宫长城呢?他怀念西山,却不是西山最富盛名的万山红叶,而是虫唱,这些地方,这些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带给人们怎样的心理感受?(能不能就某个具体的景说一说,比如芦花、柳条等)明确:陶然亭:雅静芦花:朴素、苍凉柳条:疏朗、萧索西山虫唱:宁静、充满乡野情趣玉泉:幽静、清凉、夜月:皎洁、清冷、引人遐思无限潭柘寺的钟声:古老、悠远、空寂(1)芦花跟牡丹、玫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2)不是夏天的郁郁葱葱,而是是绿叶落尽只剩下枝条的柳条,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小结:同学们基本都能感受得到这些景物所独特的情感底蕴。

作者所怀念的不是大城市的繁华、喧闹, 也不是故都文化名胜的贵气和霸气。

他所中意的是陶然亭芦花的朴素和淡雅; 他所钟情的, 是只剩下了影子的柳条的平淡; 他所怀念的是充满乡野情趣的西山虫唱; 所神往的是可引人遐思无限的夜月,以及潭柘寺古老、悠远的钟声。

这些“风景”,无一不显出清、静、悲凉。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风景过于单调和素朴,可郁达夫正是在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 捕捉到最值得玩味的乐趣, 感受到它别样的美。

(2)、破屋:衰败、沧桑感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清澈、纯净驯鸽的飞声:静谧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清冷、淡雅秋草:萧条冷清秋槐落蕊:静谧、朴素扫帚丝纹:细腻、落寞秋蝉残声:衰弱、凄凉(1)为什么是破屋,而不是酒店或者旅馆?联系北京的历史底蕴想一想?破屋有什么意味在里面?——经过岁月的洗礼,有历史沧桑感,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秋色。

(2)像现在北京的雾霾天气,手伸出去都看不到五个手指头了,哪里还能看到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说明天空怎样?(3)能听到鸽子飞动的声音,以动衬静,说明环境非常的安静。

(4)为什么蓝色或白色最好?这两种颜色跟淡红色相比,给人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觉?——冷色调,给人清冷悲凉之感,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着生机和热闹。

(5)为什么是牵牛花,而不是其他的花?大家见过牵牛花吧,一般长在什么地方?——一般生长于农家小户,或是一些破旧的老墙上,野生野长,也有自然韵味,要是写其他的花,反而不合意境。

(6)不是一片,是几根?尖细且长,没什么水分——萧条。

(7)作者欣赏的不是秋槐茂密的树冠、高大的树干,而是细小的落蕊。

这落蕊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想必一定是经过一夜飘零,早晨起来,才会铺得满地,作者把这飘落的动态过程省去,只为我们呈现了静态的铺得满地的画面,铺在地上的落蕊,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已经丧失了生命活力。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呈现的是树影下一阵扫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的空寂,曾经的存在,而今的消逝,能有什么比这更令人能生悲?(8)蝉是诗歌传统意象,常用来暗示悲凉的情感。

蝉的寿命并不长,我们知道它是生于夏天死于秋天的,如果说夏蝉的叫声是代表旺盛的生命力的话,那么秋蝉的叫声则是代表什么?衰弱的,代表着生命的衰亡。

而且在哪都能听得到它们的叫声,这种悲凉之感是如此的真实真切且无法逃避。

同时,衰弱的蝉声都能听得那么仔细,说明环境很安静,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一个以动衬静的手法了。

过渡语: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的每一座破屋内;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通过这些景,读出了郁达夫的悲凉与落寞。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呢?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有没有关系?谁来跟我们介绍一下?五、悟心境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凉和落寞的心境?明确:时代风云留给作者的隐痛人事的变迁和生活的漂泊无定人类传统的悲秋情结(1)1934年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而郁达夫他本人又自幼多病,三岁丧父,长子早死,旅居日本10年饱受屈辱,而回到国内更是为个人生计倍受颠沛流离之苦。

这种国情和这些经历也养成了他特别的个人气质,那就是抑郁善感。

(2)除此之外,作者还为他的这种情感找了一个理由,就在文章的第12段,大家找一下,是哪一句话?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过渡语:可见这种悲秋的情感,是不是作者所独有的?不是。

作者因为内心悲凉,所以看到的景也染上了悲凉的色彩,这就是由人及物。

那么萧索之景能不能反作用于人的心情?能,这就是由物及人。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美学所指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相互的,故而面对万物萧条的秋天,人们多是伤感之情,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再加上个人的不幸遭遇,两者合一,心境就尤为悲凉了。

所以作者有此心境的另外一个原因,源于人类传统的悲秋情结。

2、前面的身世背景是作者所独有的,后面的悲秋情怀是人类所共有的,两者合在一起,作者内心的悲凉已经是无以复加了。

既然故都的秋如此悲凉,作者为什么又喜爱它?这两者是不是有点矛盾了呢?(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前后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1)、秋天,不独是清和静的,也有热闹喧哗的地方,但作者仿佛故意避开这些,不往热闹中去,独独只感受到这种清和静,说明什么?明确:作者喜欢这故都的秋,是因为这个和他的心境吻合。

秋天,不独是清和静的,也有热闹喧哗的地方,但作者仿佛故意避开这些,不往热闹中去,独独只感受到这种清和静,说明作者向往这种宁静的生活。

同时,也说明了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够感受到落蕊细微的触觉,留意到稀疏的秋草,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他喜欢呆在清静的环境里面,在这里他觉得舒服,所以他不以秋为悲,反而以秋为喜。

(2)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是否就不美?作者又是否就此沉溺在悲凉的情绪中不可自拔?明确:夕阳西下美不美?昙花一现美不美,然而这种美是悲壮的,暗含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与短暂。

但人们不会因为他的悲而削弱了对他的喜爱,相反,人们依旧会为之感动,为之惊叹。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但悲凉的主观感受并不一定必然地引起负面的消极的情感。

如同“夕阳”一样,即便是西下,也有无限美。

这底蕴十足的秋天,就好比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即便衰弱,也值得热爱,作者沉醉在这故都的秋中,并不感到悲苦,而是享受,享受由此而产生的深沉的感触。

这是一种哀而不伤的颂秋情怀。

小结:读《故都的秋》,我们读出一份哀而不伤的颂秋情怀、也读出了一份伤时忧世的文士寂寞,这是一曲秋的赞歌,也是一曲生命之歌。

反思:《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我在两年前曾把它当汇报课讲过,当时的我非常的稚嫩,对这篇文章解读得很浅显,我认为当时的我与这篇文章是分离的,我远远地看着它,理性地剖析它,但没有真正的走进它。

时隔两年,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我再次去品读这篇文章时,越读越觉得有味,觉得可讲的东西越多,竟也生出许多感触来。

这篇文章很难讲,不仅因为是散文,还是一篇写秋的散文。

因为海南的秋天并不明显,作者在文中所要体现的秋味也是海南所没有的,也是学生最缺少的体验。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秋味,是一个大难点。

于是我就想到多设置一些引导的问题,因为一个景孤立地放在那里,学生一时难以把握,但如果增加一些对比的景,学生立马就能感觉到区别了,这里面有些问题是我想的,有些是学生提的,比如说牵牛花,有学生就问为什么是牵牛花而不是其他,我觉得这个问题闻得非常好,也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疑惑,很具有启发性,所以后修改的时候我就加了进去。

其实这个方法还是跟丹姐学的,之前拜丹姐为师,跟着她听了不少课,觉得丹姐最擅长的就是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或比喻去启发学生思考,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就借鉴了过来。

另外的一个难点,就是文章最后的一个归属问题,是简单的落脚于知人论世呢?还是上升到文学的美学角度,也就是这篇所体现出来的哀而不伤之美,如果是立足于美学的话,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很难,不过胡老师很支持我,一直鼓励我要回归到文本的美上面来,这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尝试。

为了这一点,我也专门去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本书籍,以及以及一些相关的文艺理论。

由于时间仓促,我还没有过多的去考量,试讲是时间也不多,有些处理不知道都是否恰当,也不知道是否都讲清楚了,还是希望大家多给意见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