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综述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综述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综述许多著名学者曾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研究,发现价值观对社会及个人均有显著的影响。

而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职业价值观,这对个人乃至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于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楼静波(199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黄希庭等(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余华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等(2003)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金盛华、李雪(2005)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倾向于从更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赵喜顺(1984)首先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四类: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和经济型;台湾学者王从桂(1992)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宁维卫(1991)抽取了五个因素: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和经济价值;黄希庭等(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包含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三个部分;郑伦仁(1997)将职业价值观分为进取心、自主性、工作安全、声望和经济价值;凌文辁等(1999)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做了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得出声望地位因素、发展因素和保健因素;余华、黄希庭(2000)的研究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职业价值、外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报酬;于海波(2001)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因素;胡晓莺(2001)的研究中指出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包括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单位发展、人际关系、经济报酬、成就声望、地理环境和家庭影响等成分;金盛华、李雪(2005 )提出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

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

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四个因素,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

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测量法,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问卷进行测量国内较多采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以及凌文辁根据文献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

于海波、张大均等人(2001)使用句子完成测验法研究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根据贡献、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物质、威望、家庭六个因素编制了五个条件假设句,采用“如果……那么……”的形式为被试创设某种假设情景,以此了解其职业价值观。

除此之外,金盛华和李雪(2005)编制了目的和手段职业价值观问卷并验证了目的和手段职业价值观的模型。

(4)国内过去的研究所反应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龚惠香等(1995)采用自编问卷对浙江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前三个因素依次是:收入高,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

劳动条件好、便于流动和对社会贡献大被排在后三位;宁维卫(1996 )修订WVI并进行了测评,发现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诸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有生活方式、成就、独立性、创造性和同事关系等;凌文辁(1998)等用自编量表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前五个择业标准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和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而工作单位规模大,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有出国机会和单位知名度高则是择业是最不看重的;郑伦仁(1999 )等采用宁维卫修订的WVI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由强到弱的前五位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和创造性;阴国恩(2000)研究了天津地区七所大学600余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现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性和收入被排在前三位,地位、名声,成长为领导者和冒险则被排在后三位;吴谅谅(2001)根据凌文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六个项目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收入高、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福利好以及符合兴趣爱好,最不重要的六个项目是容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单位规模大、有出国机会、单位知名度高和较高社会地位;喻志红等(2003)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动机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为:经济收入、符合自己特长、单位发展前途大、人际关系协调和工作轻松自由;郭辉(2003)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的职业期望与个人评价、社会支持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期望的前六项排序为:能发挥自己才能、信息畅通、能提供受教育机会、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和符合兴趣爱好,后六项为:容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知名度高和交通便利。

同时也发现个人评价和自我发展因素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和稳定、福利性因素呈负相关,而社会支持与职业三因素也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余新丽等(2006)采用吴谅谅使用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对上海交通大学2005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发现最重要的五项依次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单位在大城市、提供“四金”和符合兴趣爱好,最不重要的五项依次是容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单位规模大、有出国机会和工作环境优雅。

从过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符合个人兴趣、收入高、成就实现、公平竞争及协调的人际关系等一直是大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的因素,它们都属于职业发展和保健方面的因素。

而声望地位因素则是大学生一直以来不太看重的。

(4)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的影响因素有人曾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为社会客观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2)曾对新学子所处新环境用“四转、四大、四个多样化”来描述。

四转: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社会大汇合;“四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

这些也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倾向。

首先是自身的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定位方面的体现。

因此个人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利义观受到冲击,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更趋于理性。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个人权益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际,重视物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倾向认识逐渐成熟,并且善于利用发展的眼光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评价。

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却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是社会心理环境,如社会时尚,个人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手教育的环境,及性别差异等。

“当兵热”“从政热”“下海热”“孔雀东南飞”“考研热”等都是社会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中的体现。

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可知,男生更看重职业是否自主性大,没有约束,女生更注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男生更重视职业的晋升机会,女生看重职业是否稳定,职业环境是否幽雅,而有些大学生更囿于旧观念饿樊篱。

曹劲松潘永亮在《大学生求职制胜方略》中专门以“女大学生,走好择业路”为题专门对女大学生的择业优劣势进行了分析,50%的女大学生赞成或不反对“女子无才更是德”这一旧观念,直接导致其不思进取的状态。

因此职业价值观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安逸。

另外,就是社会职业的客观环境。

目前我国每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逐渐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双向选择和契约式就业条件下形成饿职业流动人才流动新环境,打破了终身制的传统就业环境。

同时重视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环境正在形成(当然也重视人才质量)社会日益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性组织。

最后是发展因素。

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念将是逐渐由朦胧幻想变成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演变,职业声望、职业地位的变化也会导致职业价值观的改变。

四、对已有研究的反思李伟、赵瑛在《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都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作了系统的分析。

而且陈核来、费琉芳、余新丽等众多学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过整体的宏观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过并得出系列结论。

尤其从其社会影响因素方面和变化方面都做过细致的分析。

但是某一特定专业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众多学者几乎无一涉足,众多本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取向是否与全国大学生整体一致?或是某一方面有所偏重?另外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发展性。

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张继栋对大学生的时期分为熟悉大学、适应大学、活出精彩、策划未来四阶段。

李赫也在《大学生如何过好四年》中指出大多大一大二的学生空虚生活无计划是一种普变现象。

由此可见,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相同。

因此,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毕业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会在以有成果基础上继续展开调查,并做简单分析。

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本科层次小学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专业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索之中,因而在培养过程中便会出现与实际需求脱轨的现象。

另外,本科层次小学教育其优势一面是高学历,然而在职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途径很多,小学教师的准入又向社会开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