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课件第9章清热药

中药学课件第9章清热药


及头痛目赤.
清肝明目 青葙子-泻肝经实火,主目赤肿痛.

密蒙花-清中兼补肝血,主目昏干涩
多泪及翳障.
决明子-偏润肠通便,主肠燥便秘.
清热解毒鸭跖草-主疮痈咽肿,蛇咬伤及小便涩痛等. —

清热泻火药药名歌括

清热泻火清气分,石膏知母与芦根,

夏栀竹明鸭跖草,青蒙谷精天花粉,
• 复习思考题: • 1、清热药的含义、作用、分类及适应证各有哪些? • 2、石膏、知母的性能、应用各是什么?有何异同? • 3、栀子、夏枯草、芦根、竹叶、天花粉、决明子的功效及主治证各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中药学课件--第9章_ 清热药
• 概述
• 1.热的含义:
•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凡口干、 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热”的范畴。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脉数。

※栀子《本经》中品
• 处方:炒栀子、黑栀子、枝子炭、酒栀子、姜枝子。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功效分析:
苦寒入肺及三焦经,以泻肺及三焦实火并导利湿热而除湿,归心经入血分而凉血止血,三焦热去不 内扰心神则烦躁可除,火邪降血不妄行则出血自止。故有诸功。 • 特点:其性清利,善清心、肺、三焦实火,并导能导利湿热下行。
第1节 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药)
• 含义:凡性偏寒凉,以清泄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治疗急性热性病及脏腑热证的药物,称清热泻火 药。
• 特点: • 1、性味苦、甘、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之功。 • 2、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热证。 • 3、本类药清热作用强,易伤正气,故对体虚患者使用时用量宜轻或配扶正之品。


骨蒸潮热盗汗
• 3、用于阴虚火旺证:消渴多饮多尿 用知母

肠燥便秘不通
• 甘寒之性清肺胃之火而滋肾阴。如知柏地黄丸治潮热盗汗。玉液汤(知母、山药、黄芪、内金、葛、 半夏、五味)或二冬汤(知母、天冬、麦冬、生地、首乌) 消渴多饮多尿。或知母、生地、当归、
麻子仁等治便秘不通。
• 用量用法:6-12-18g,入汤剂。
均能清热泻火主火热亢盛证:

石膏--清肺胃、解肌、消斑疹.
清热生津 知母--清三焦、止咳、退骨蒸
主热病口 天花粉-清热毒、止呕、治疮痈.

芦根--清肺热、止呕、疗肺痈 .
清热除烦 栀子--利湿热,凉血、治黄疸
• 主心烦 竹叶--导心热、渗湿、利小便.

夏枯草-清散肝经郁火,主乌珠胀痛
瘰疬及目赤.
谷精草-清散上焦风热,主周身瘙痒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失眠、脉细数
• 一、清热药的含义: • 凡药性寒凉,能清除里热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
• 二、清热药的通性及作用: • 味甘、苦,性寒凉,主要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退虚热之功。还兼燥湿、利水、滋阴之效。 • 近代医学研究证明,清热药有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镇静等作用。
故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特点:内清外散
• 应用:
身大热,口大渴
•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

汗大出,脉洪大
• 用石膏以清热泻火。 如白虎汤(石膏30g 知母15g 梗米30g 甘草6g)水煎服
• 若热毒发斑用化斑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或三黄石膏汤(石膏、黄芩、黄柏、黄连、麻黄、 栀子、生姜、大枣)水煎服。治发斑、狂躁、昏迷等。

• 1、用于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热邪上扰心神所致。用栀子泻邪热而去心火。如栀子豉汤,栀豉 甘草汤。
湿热黄疸
• 2、用于湿热证
用栀子清热而

热淋涩痛
• 导利湿邪。如茵陈蒿汤(栀子、茵陈、大黄)或栀子柏皮汤治黄疸,再如八正散(栀子、大黄、 木通、车前子、扁蓄、生地)水煎服治小便涩痛。
吐血衄血
• 3、用于血热妄行证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苦寒入肺经则上清肺热而泻火
以清润为功 甘寒归胃则中清胃热而除烦渴 入肾经又能下润肾燥而滋阴
脏腑滋润,燥邪自除,烦渴自止,故有诸功,特点:以清润见长。
• 应用: • 1、用于热入气之四大症—同石膏
肺热咳嗽 • 2、用于 痰黄粘稠 用知母清热养阴
咽干而痛 润燥之功而治之,如二母丸(知母、贝母)研细炼蜜为丸(单方:知母、贝母、款冬花)水煎服。

生用--清热除烦

炒用--清热凉血
• 栀子 酒炒--上行头目

炒黑--凉血止血

姜炒--清热而不伤胃
• 用量用法:3-9-12g入汤剂,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阳虚便溏者慎用。
栀子叶--外用消肿,治跌打损伤。栀子花--治肺热咳嗽、鼻衄。 • 歌诀: • 栀子泻火三焦,除烦凉血功高, • 散肿清热利湿,吐衄黄疸可消。
物昏化,翳障,如蒙花散,为明 目之常用之药。 • 谷精草-散上焦风热,明目退翳,用于目 赤云翳皮肤瘙痒。如谷精龙胆散 (谷精草、赤芍、龙胆草等) • 青葙子-清泻肝经实火。明目退翳扩瞳。 用于目赤肿痛,翳障及瞳孔缩小。
天花粉
淡竹叶
竹叶药材
鸭跖草
密蒙花
谷精草
决明子
青葙子
清热泻火药小结
谢谢观赏
• 4、用于湿疹湿疮、疮溃不敛--用石膏煅后收敛之性以治之。如三白散(煅石膏60g、轻粉5g、 枯矾10g)研细粉外用或石膏500g、冰片15g研细外用治痔瘘。
•。
• 此外:石膏近年来多用于治疗热性传染病、如肺炎、乙脑、流脑等属于气分实热证均可治疗。
• 治乙脑验方:石膏120g、大青叶30g、鲜生地60g、黄芩12g、炒栀子、丹皮、紫草各10g、黄连、 玄明粉各6g。水煎服
肺热喘咳
• 2、用于
用石膏清泄肺热之功而治之。
心烦口渴
如麻杏石甘汤 。
头痛牙痛
• 3、胃火上炎证
胃火炽盛,波及经络
实热消渴
循经上炎扰于清阳,经气不通所致。用石膏善清泻胃火,如清胃散(石膏、升麻、黄连、生地、丹皮等) 水煎服治头痛。再如玉女煎(石膏、知母、
熟地、麦冬、牛膝等)或石膏汤(石膏30g、防风3g、白芷3g、荆芥3g)水煎服,治牙痛。亦可用石 膏、生地、知母、麦冬等同用治消渴证。
石膏
药材石膏

※石膏《本经》中品
• 处方:生石膏、煅石膏。
• 性能:
•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收湿止血(煅)
• 功效分析: 辛寒清散,归肺胃能内清 肺胃之火,外散肌肤之热。
以内清外散为功 甘寒清润,能清热生津,胃腑 滋润则烦渴自止。 煅后性变收敛,能敛疮生 肌止血,只供外用忌内服。

芦 根-除烦生津止渴止呕,用于热病
伤津,胃热呕吐及肺痈

天花粉-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口
• 清热
渴,及消渴证肺热咳嗽及疮痈。
• 泻火 竹 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

(淡竹叶) 病口渴,口舌生疮及热淋 。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主目赤肿
痛,肠燥便秘等。
• 均主火热亢盛证。
• 了解: • 鸭跖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热毒证。 • 密蒙花-清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多泪视

夏枯草《本经》下品
•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目赤肿痛
• 1、用于肝火上炎证 羞明流泪 用本品清降

头痛目眩
• 肝经郁火之功而治之。如夏枯草配菊花、石决明同用治目赤肿痛,或配香附同用治乌珠
• 胀痛,或同槐角、 决明子 、钩丁 、石膏 、充蔚子 、水煎三次,浓缩加蜂蜜名降压膏,每日三次, 口服治头痛目眩(高血压)亦可用夏枯草配当归、白芍等治肝虚之目昏流泪。 瘰疬--如内消瘰丸(夏枯草、 牡蛎、海藻、贝母)
• 2、痰火郁结证 瘿瘤 --夏枯草适量,煎汤熬膏 内服,外用均可。或夏枯草、 海藻 、昆布 、玄参水煎服。
用本品以清热散结 。

• 用量用法:9--15 g入汤剂,单用熬膏适量,宜长期及用方效。
• 使用注意:肝血不足之目昏头晕者忌用。
• 歌诀:

夏枯草及花穗,善散瘿瘤瘰疬,

清泻肝火降压,又治郁热目疾。
• 使用注意:寒饮咳嗽、脾虚便溏者忌用。
• 现代研究:本品含皂甙及芒果甙,有退热强心利尿、镇咳、抗菌、祛疾、降血糖作用。用于糖尿病、 肾病综合症、肾炎、甲亢、神经官能证,还用于多种热性传染病。多入复方中使用。

总之:知母味甘而气寒,善清热润燥,主清三焦,故上清肺火而止咳,中清胃火而止渴,下滋
肾水而退骨蒸,同贝母润燥止咳,同石膏生津除烦,同黄柏滋肾生水。以清润见长,但有寒中助
• 总之,石膏味辛甘而气大寒,归肺胃二经,因味辛主散入肺胃走肌表则解肌退热,味甘主补, 与寒相合则生津止渴,故石膏能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并能止渴除烦。凡外感热病,
邪传阳明气分,出现壮热、烦渴,狂躁不安,汗大出脉洪大等,石膏为必用之品,近来实践证 明,石膏在治疗“流脑”“乙脑”“肺炎”等热性传染病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 三、清热药的分类及适应证: • 1、清热泻火药--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证及脏腑热证。
• 2、清热凉血药--用于温。
• 3、清热燥湿药--用于湿热实火证。如湿温、泄痢、黄疸、小便淋沥涩痛,阴肿、阴痒、湿疹、 疮疡等。
• 4、清热解毒药--用于热毒蕴结证。如咽肿、目赤、牙龈肿痛,疮痈、疔毒等证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