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一)一、名词解释1、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2、日晡所:晡,即申时。

指下午3—5时左右。

3、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5、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6、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7、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9、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11、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2、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1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4、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

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5、鹜溏:鹜即鸭。

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16、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

”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17、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18、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二、简答和论述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

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

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

3、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肾着,乃寒湿痹着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

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

由于病在躯体下部,邪着肾之外府,留着于经脉肌肉,尚未病及肾之本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当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

4、四饮的症状。

痰饮病可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

凡水饮流走胃肠者,属狭义痰饮。

水饮流注胁下者,属悬饮。

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肤者,属溢饮。

水饮贮于胸膈者,属支饮。

5、解释“温药和之”。

“温药和之”表示温之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

此乃痰饮病治本的法则,但并非痰饮病唯一的治法。

6、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

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

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7、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8、“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如何理解?黄疸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发为黄疸,当利小便以排除湿邪,使热无所依,但黄疸自除,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9、了解近血和远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故称为近血。

先见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来自直肠以上,距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三、方证(条文、症状、病机、方药)1、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8)症状:诸肢节疼痛而肿大;身体逐渐消瘦;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有如与身体相脱离的感觉;头昏目眩,中气虚而短气;胃失和降,温温欲吐。

病机:风湿痹阻不通,筋脉失养。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芍药、生姜、甘草。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6-2)症状: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

外证身体不仁,不仁者,肌肤不觉痛痒,甚者如风痹状,即不仁兼酸痛感。

病机:气虚血痹,肌肤失荣。

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金匮要略》如何论述虚劳病?多个方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6-8)症状:小腹弦急,外阴部寒冷。

目眩发落。

脉极虚谓脉极虚弱无力,芤谓浮大中空,迟谓脉象迟缓,三者皆是虚脉,不只见于失精家,亦见于下利清谷,或亡血的患者。

虚劳病并可见芤动微紧之脉。

病机:心肾不交,精关不固。

治法:滋阴潜阳,收敛固涩。

方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13)症状:里急,腹中痛,心悸,衄血,梦遗失精,四肢酸痛,咽干口燥。

病机:阴阳两虚,脾虚营弱。

治法:建中缓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6-14)症状:腹中拘急,甚则腹痛,阴阳形气俱不足。

病机:脾气虚衰。

治法:健脾补虚,扶助阳气。

方药: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6-15)症状:肾虚多表现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病机:肾阴阳两虚。

治法:补阴助阳,利水护正。

方药: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6-16)症状:多种虚损证候,感受外邪的证候。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

治法:寓祛邪于补正之中,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

方药: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神曲、豆黄卷、甘草、芎藭、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6-17)症状:肝血不足,血不养心,神魂不安,故不得眠;夜不得眠则易致心中烦扰,或心悸,眩晕,口干等。

病机:心肝血虚所致失眠。

治法:补肝养血安神。

方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6-18)症状:虚极羸瘦,是五劳七伤到了极点的结果。

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病机:虚劳日久,内有干血。

治法:缓中补虚。

方药: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

4、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7-10)症状:津液耗伤,导致肺胃阴虚,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炎,肺气上逆则喘咳,热灼津伤故咽喉干燥不清爽,痰黏难咳。

病机:虚热肺痿,肺气上逆。

治法: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方药: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7-5)症状:上焦阳虚,肺气虚衰,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无咳嗽和口渴之症。

肺气虚寒不能制约下焦,故遗尿小便数。

上焦阳虚,清阳不升,故头眩。

病机:虚寒肺痿。

治法: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方药:甘草、干姜。

6、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7-12)症状: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口咽干燥而不甚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病机:肺痈脓溃。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桔梗、甘草。

方后说:“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是服药后促使脓血痰排出,治疗有效的征兆。

7、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7-6)症状:咳嗽气喘,喉中痰鸣似水鸡叫声。

病机:寒饮郁肺,咳嗽上气。

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方药: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8、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7-13)症状:外感风热之邪与内在水饮相合,致肺气胀满,上气喘咳,甚则憋胀,胸满气促,两目胀突如脱。

风热挟饮上逆,脉浮大有力。

病机:饮热郁肺。

治法: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方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9、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7-8)症状:咳嗽上气,病邪在上其脉亦浮。

还当有胸满、烦躁、口渴、倚息不能平卧、脉浮数或浮紧等症。

病机:寒饮挟热,上迫于肺的咳喘证。

治法:散饮除热,止咳平喘。

方药: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10、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7-14)症状:素有水饮内伏,复感风寒而诱发肺胀。

喘咳上气,胸胁胀满,烦躁,脉浮。

病机:外寒内饮挟热。

治法: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药: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1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9-3)症状:胸痛引背,喘息咳唾,呼吸短气。

寸口脉沉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数,是中焦有停饮,阳虚阴盛之征。

病机:胸阳痹阻。

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方药:栝楼实、薤白、白酒。

12、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0-9)症状:按照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太阳在先,阳明在后,故感受外邪,发热十日以后,又见腹满。

脉浮而数,提示表证尚在,但外邪已入里化热,且里证重于表证。

饮食如故,一说病变中心在肠而胃气未伤。

病机:阳明腑实而兼太阳表证。

治法:两解表里,调和营卫。

方药: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13、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0-13)症状: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病机:实热内结,气滞不行,且气滞重于积滞。

治法:行滞除满,通腹泄热。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

14、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10)症状:腹满肠鸣,呕吐逆满。

肠鸣亢进,腹痛如切,胸胁逆满,呕吐频作。

病机:中焦虚寒,水饮内停。

治法: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方药: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15、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0-14)症状:从腹部到心胸,从脏腑到经络,均为寒气充斥,发生剧烈疼痛,不可以手触近,呕吐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