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一般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科举这种制度,从隋代起,历经唐代、宋代、元代,进入明清,经过几百年之后开始风雨飘摇。

直至清末,在强劲的欧美“风雨”和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它已是破败不堪。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于历史风云的遮蔽,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其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
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

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

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

总体上,科举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学校的广泛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为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人们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能被国家权威部门选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这样考未必合适,但无疑对社会重心
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形成了明清的八股文这种固定文式,致使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

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在其后期开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

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

事实上,真正要评价科举这么一个复杂精细、影响重大的制度,需有一定的时空距离。

离废科举越久远,人们越冷静客观,就看得越清晰全面。

对科举制这么一个选拔了中国从隋唐到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的制度,对一个与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所有地区和绝大部分书籍都有关的制度,对一个中国发明的被西方国家所借鉴的制度,在其存在1300年、废止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
不能仅仅将它作为批判的靶子,而应对它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研究,把它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理性的考察,过滤其陈腐僵化的东西,肯定其合理积极的因素,并从中吸取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