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疗常规]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诊疗常规]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等;简称为肩周炎。

本病的发生基础,在劳损、外伤、感受风寒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肩关节的关节囊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局部的粘连,引起肩部的疼痛、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邪及外伤劳损有关。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症状即肩痛与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1.1.1.1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

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1.1.2 体征1.1.2.1 压痛:肩关节周围广泛的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

1.1.2.2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亦受限。

1.1.2.3 肌肉萎缩:日久,三角肌等可发生废用性萎缩。

1.2 诊断标准1.2.1 肩关节周围广泛的疼痛,痛点在关节间隙上。

1.2.2 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2 辨证2.1 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

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舌淡苔少,脉弦细。

2.2 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

在脉则血凝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

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舌暗苔滑腻,脉弦。

2.3 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淤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久之,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

舌暗有瘀癍苔少,脉弦紧。

本病不论何因致病,日久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3.2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点、按、拿、扳、拔伸、摇等法。

3.3 取穴: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

3.4 操作:病人坐位。

用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在患侧肩关节周围治疗,由前向后往返数次,同时配合患肢被动外展、内收、外旋、上举等活动;再用分筋法、拨筋法在肩关节处由前至后往返操作3--5次,同时配合患肢外展;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胀为度。

然后,用肩关节摇法、扳法治疗。

作摇法时,幅度要由小到大;作扳法时,力量要由轻到重,动作不要过猛,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最后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并抖动上肢,以此作为手法操作的结束动作。

3.5 其他治疗3.5.1 针灸:对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2 理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5.3 封闭:对于本病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4 药物贴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贴、多克自热贴、活血接骨贴等。

4 功能锻炼:本病的肩功能障碍,主要是由肩关节粘连导致。

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锻炼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4.1 爬墙活动: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举高,并保持上肢伸直的状态,尽力使身体向墙壁靠近。

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

4.2 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用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逐渐向上拉动至最大角度,反复数次。

4.3 外旋锻炼: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贴到墙壁上,反复数次。

4.4 摇肩活动:弓箭步,一手插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作前后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

落枕落枕又称“失枕”,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和生活。

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成人若经常发作者,常系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一般以患者颈项部一侧或两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僵硬,疼痛,颈部功能受限为主要症状。

重者可波及斜方肌,肩胛肌等。

患者头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向患侧活动功能障碍尤为明显,甚者疼痛牵及头部,上背部及上臂。

患处有肌紧张和明显压痛。

1.1.2 体征1.1.2.1 压痛:痉挛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显压痛点,且有粗硬感。

1.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项活动功能障碍。

1.1.2.3 压顶,叩顶试验阴性。

1.2 诊断标准1.2.1 压痛:痉挛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显压痛点,且有粗硬感。

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项活动功能障碍。

1.2.3 除外骨质病变和外伤所致。

2 辨证本症多由于体质虚弱、过度劳累,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以致发生痉挛。

也有部分病人因夜眠时肩部暴露,颈肩部当风,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发生拘急疼痛。

少数患者因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致使部分肌肉牛上或发生痉挛。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经通络、理筋整复。

3.2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点、按、拿、扳、拔伸等法。

3.3 取穴:风池、缺盆、肩井、天宗。

3.4 操作:患者坐位,用轻柔的揉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

用拿法,拨筋法,分筋法在颈项及肩部紧张的肌肉处(重点在胸锁乳突肌)治疗,手法由轻至稍重反复操作3分钟,使之逐渐放松。

点按风池,缺盆,肩井,天宗等穴,均以酸胀为度。

然后用摇法和扳法在颈部操作。

作扳法时,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病人能忍受的限度内。

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3.5 其他治疗3.5.1 针灸:对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2 理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5.3 封闭:对于本病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4 药物贴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贴、多克自热贴、活血接骨贴等。

[按语] 按摩治疗落枕的效果很好,一般经1-2次按摩后即可痊愈。

疼痛甚者,可先按揉天宗,后溪穴2-3分钟,并嘱患者轻缓转动颈项,当痛稍减后,再用以上方法治疗。

如用上法按摩后,患者颈部功能基本恢复,只有前屈受限。

此时,注意检查患者第三,四胸椎棘突,往往在此处有压痛点。

当按压住这个痛点时,患者的前屈功能受限减轻,说明此胸椎后关节紊乱。

用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症状即可解除。

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1.1.2 体征1.1.2.1 触诊: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胸锁乳突肌痉挛紧张;少数患侧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块物。

1.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部向健侧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1.1.2.3 肌肉萎缩:日久,患侧的肌肉可发生轻度萎缩,同侧颜面发育较对侧缓慢。

1.2 诊断标准1.2.1 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胸锁乳突肌痉挛紧张。

1.2.2 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

1.2.3 除外骨性病变。

2 辨证本病多由于产伤或胎儿在母体内头部长时间向一侧偏斜,导致颈部筋脉受损、脉络不通,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局部为主。

3.2 手法:揉、点、按、拿、扳、拔伸等法。

3.3 取穴:风池、肩井。

3.4 操作: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约5—6分钟。

拿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3—5遍。

然后,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

反复进行数次。

最后,再用轻柔的推揉法在局部操作,以调理气血,并点揉风池、肩井。

4 调护家属可经常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作被动牵拉伸展,或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部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都可用于纠正姿势。

疳积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症有轻重程度的不同。

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

疳症是指气液干涸,身体羸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小儿感染诸虫,也可转为疳症。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与疳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小儿营养不良是摄食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的结果。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睡卧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1.1.2 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安,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2 辨证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乃成积滞。

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以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羸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3 治疗3.1 积滞伤脾3.1.1 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3.1.2 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捏脊。

3.2 气血虚弱3.2.1 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3.2.2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3 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

3.4 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

3.5 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

3.6 目赤多眵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

3.7 兼见咳嗽多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

3.8 便溏加补大肠、推下七节骨。

3.9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效果亦好。

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或“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总腱附着部。

如果前臂在旋前位腕关节经常作背伸性活动,可将其附着部位的软组织牵拉发生损伤,引起局部出血粘连,甚至关节滑膜嵌入肱桡关节间隙而致疼痛。

本病发病可因急性扭伤或拉伤而引起,但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一般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需反复作前臂旋转、用力伸腕的成年人,好发于右侧。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转,腕关节主动背伸时,疼痛更为明显,同时沿伸腕肌向下放射;握物无力,手掌向下不能负重平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