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赵西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
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
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
①这种居民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呢?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我们又应如何调整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促进经济增长呢?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考察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出发点。
实际上,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整个古典经济学几乎都是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总结,运用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需求的畸形发展,从而出现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效购买力的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1929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也发现了这一基本矛盾,即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以卡尔多(Kaldor, 1955)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发展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
他是在凯恩斯的框架内,假设社会上有两种人,即资本家和工人,而两种人的储蓄倾向不同,资本家有更高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是两者的加权平均,假设储蓄能够顺利的转化为投资需求。
所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影响社会储蓄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并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财富将向资本家集中,从而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即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稳定条件),导致经济波动。
而库兹涅茨(Kuznets)195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可以说是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奠基性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库兹涅茨考察了美英等发达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发现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在降低。
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储蓄高度集中但收入不平等却在降低。
比如美国当时最富有的5%几乎拥有2/3的储蓄额,最富的10%几乎拥有全部的储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最富有的5%的人的收入份额并没有增加,另外,城市不平等程度大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而工业化并没有增加这种不平等程度,所以他认为这是两个迷。
为了给这些现象以经济解释。
他构造了一数值计算表。
就是在这张表中,他的计算模拟得到了后来所说的倒U形曲线的假说,即经济在从一个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在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收入不平等会逐渐增加,而当工业化后期(工业部门已经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后)收入不平等程度会逐渐降低。
随着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先扩大后减少。
库兹涅茨的工作引起了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有大量文章试图将库兹涅茨假说进行模型化,比如罗宾逊(Robinson, 1976a, 1976b)的工作。
实证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文章也非常多,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进行这一工作,比如Bourguignon & Morrisson(1998)、巴罗(Barro,1999)、Panizza(2002)等。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收入的功能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收入分配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方面。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低谷,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兴趣也降低了。
而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兴趣又增加了。
不过,这一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考察个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是考虑收入的规模分配方面而非功能分配,我们所综述的文章也大多是这段时间里的文献。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知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主要的因素有资本、劳动力①参见赵人伟、李实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第43页。
和技术;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或教育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收入分配并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只有通过上面提到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间接对经济增长起作用。
下面我们就按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来进行讨论。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模型,主要综述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四种机制;第二部分是实证检验综述;最后是总结。
一、理论模型1、资本市场不完美第一个内在的机制就是信贷市场不完美(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它的内在机制是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通过这一因素影响投资和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在这些模型中,借款的有限责任意味着不同的人的投资回报率是不同的。
信贷市场不完美主要反映在不对称信息及法律的限制上。
由于信贷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投资机会是与个人的资产和收入水平相关的。
穷人通常会受到约束从而放弃回报率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没有扭曲的收入再分配可以提高平均的资本生产率。
通过这种机制,不平等的减少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Becker (1975) 和Atkinson (1975)就发现在资本市场不完美条件下,收入分配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影响。
因为在资本市场不完美的条件下,个人的贷款利率高于出借人的借款利率(或存款利率)。
所以对穷人来说借款比较困难,那些具有大量初始财富的人不需要进行借款就可以进行投资收益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
但穷人由于初始财富的约束,必须借款才能进行投资收益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但他借款又比较困难,所以财富约束会限制穷人的投资机会。
Loury (1981)的文章也有类似的结论,但在他的文章中,人们的初始财富长期会收敛到一相同的水平,所以收入差距在长期来看是不存在的,从而资本市场不完美也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Galor和Zeira (1993)也是在资本市场不完美和人力资本投资不可分的假设下,得到多重均衡存在的,收入分配会影响到短期和长期的产出水平。
他们以OLG模型为基础,假设每个人只生活两期,并且每个人只有一个父母和一个孩子,即人口数量不变。
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在第一期个人要进行决策,是作为非熟练劳动力进行工作还是接受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期时接受教育的作为熟练劳动力进行工作,没有接受教育的还是以非熟练劳动力进行工作。
个人在第二期进行消费并给孩子留下遗产。
个人的效用是个人消费和留给下一代遗产的函数。
由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不一样,所以他们的生产力也不同,从而熟练劳动力由于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他的工资水平也较高,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低。
由于个人可以通过搬家等方式来逃避债务,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利益,会对贷款人进行监督,而监督需要成本,所以个人的贷款利率高于市场的利率。
但企业由于搬迁不方便、声誉等方面的原因不会逃避债务,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市场利率水平。
通过贷款人和借款人在资本市场上的均衡以保证贷款人收支平衡和债务人的激励相容约束,得到个人贷款会有较高的利率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证明了在资本市场不完美和人力资本不可分的假设下,个人财富长期内会存在两个均衡点,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s x和一个较低的收入水平n x,当个人的初始遗产超过g(n x<g<s x)的人,他都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个人初始遗产低于h (h为投资人力资本的最低水平,h>g)的人需要借款,高于h的人不需要借款,并且长期中他的财富水平会是s x;初始遗产低于g的人,无论他们是借款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还是不借款直接作为非熟练劳动力参加工作,他们的长期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都会趋于x。
也就是说,在个人初始财富低于h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借款进行人力资本n投资来使个人的收入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s x,但也有一部分比较贫穷的人即使他能够借款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长期看他们的财富还会进入一个较低的水平n x。
而长期内一国x x x L L是与一国中低于g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决定的,如果一国的平均财富水平-(-)/gs s n t初始就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初始财富低于g的人很多,那么长期内国家还是比较贫穷;相反一国比较富裕,人们的初始财富都比较高,低于g的人数比较少,那么长期内这个国家财富也会在比较高的人均财富水平上达到均衡。
尽管一国初始的财富水平比较高,但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比较严重,只有少数人的财富高于g的水平,而大多数人的初始财富都低于g 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也会变的贫穷,即长期内会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达到均衡。
所以,收入再分配政策在他们的模型中是有作用的,如果对富人进行征税使其初始财富仍然高于g,而对财富水平低于g的人进行补贴,那么显然这个经济中,富人仍然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穷人由于得到政府补贴相当于减少了他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也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来看这个经济会达到更高的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