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中学林宏智授课主题:第15课〈〈蜀道难〉〉李白授课时间:2006年2月28日第3周星期二授课地点:汕头市潮南区陈店中学高一(1)班主讲老师:林宏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生平、代表作以及其风格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疏通字词的意义,熟读、诵读、品味语言、鉴赏分析诗歌,探究诗的意境、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吟诵,结合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探究合作理解鉴赏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4分钟)让学生集体背诵以前学过李白写的几首诗。
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浓厚兴趣。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4分钟)1、作者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美称。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写作风格: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期间。
孟棨《本事·高逸第三》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如此说可信,则本诗作于742~744年前后。
从诗的内容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三、 课文知识归纳:(检查预习情况)(8分钟)a) 正字正音鱼凫f ú 猿猱 n ǎo 抚膺y īng 喧豗hu ī 峥嵘zh ēngr óng 巉岩 ch án 崔嵬w éi 咨嗟z īji ēb) 解释词义危:高 尔来:从那时以来。
咨嗟:叹息猿猱:猿类,身体灵活善攀援。
巉岩: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c) 教师指导诵读,学生认真听录音机范读,并划出一些常用的句子。
四、 推进新课:(24分钟)1、结合课文上的图片,让学生仔细地欣赏相关图片。
(欣赏完之后,并请个别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老师解释题目《蜀道难》之后,全体齐读《蜀道难》,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点拨: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3、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蜀道难》,尝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方法:在反复听读的基础上,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这首诗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以咏叹为基调,抓住太白岭,青泥岭、剑阁关各处的山水的特点,描写蜀道之难。
4、整体感知:(注意:整体感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掌握了内容、结构和诗的主旨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以咏叹为基调,抓住太白岭,青泥岭、剑阁关各处的山水的特点,突出蜀道的雄奇险峻,寄寓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以及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也有人认为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表达自己的坎坷人生,失意情怀。
5、整理全诗的结构线索。
(重点)6、自由诵读全诗,争取背诵全诗。
提示:------《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
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
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叹蜀道之高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叹蜀道之险叹战祸之烈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剑阁险要杀人惨景难行可畏 申戒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五、课堂小结:(3分钟)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蜀道难》这首诗,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李白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特点;在看图和听读、熟读的基础上,由同学尝试划分全诗段落并归纳各段大意从而整体感悟全诗主旨。
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争取理解全诗的深层意思,有劳必有得,相信大家都有更大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2分钟)熟读全诗,背诵全诗,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并检查作业情况:(5分钟)1、请个别同学来讲台上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请全体同学默写全诗。
(教师巡堂检查,对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同学要及时地鼓励和帮助。
)二、、推进新课(12分钟)揣摩品味语言、鉴赏分析诗歌。
(教学重点)(提示方法: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诗句。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7、“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三、难点解析:(15分钟)(注意:师生合作探究,难点解析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一)、鉴赏和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1、关于这首诗的内容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
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2、关于这首诗的结构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2、三次作用:①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
(二)、揣摩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提示: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艺术特色:(3分钟)(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五、综合练习:(5分钟)针对李白的诗《蜀道难》和《行路难》,请同学们试比较分析一下。
(学生当堂做练习,教师巡堂辅导、点评。
)六、课堂总结:(3分钟)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蜀道难》这首诗,在品味语言、鉴赏分析诗歌的基础上,探究诗的意境。
相信大家都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谢谢同学们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大家表现得非常好!七、布置作业:(2分钟)1、结合课后练习题,认真思考,第二、三、四题作为书面作业。
2、反复背诵全诗,并预习新课。
林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