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

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用心的跟着教师格罗学习数学。

他热爱数学的无可争辩的精确性极其论证的真实性;这种对于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爱好,后来成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

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

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

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

以后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

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

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

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

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主义人士抱以极大的同情,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烧炭党人来往密切。

他的行动,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

当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

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为法国驻教皇辖下的奇维塔韦基亚城的领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

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

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

此后,他(Promenades 转入小说创作。

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dans Rome),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7年动笔,1829年脱稿(本书即将面世之际,适逢七月事变,国人无暇他顾,形式发展不利于书报之刊行。

然本书脱稿于1827年当无疑义---原编者注)。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

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

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在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一段话:活过、爱过、写过。

三、心理刻画: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本书的写作。

对玛蒂尔德刻骨铭心的爱促使司汤达对爱情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

本书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

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

本书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

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

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

”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

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

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人类心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不一定全都按司汤达所说的过程发展,但是按照司汤达的分析,爱情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这表明了司汤达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用结晶来比喻爱情,说明他是把爱情视为高尚纯洁的情感来认识的。

对爱情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特拉西、塞南古等人都做过,但像司汤达这样从不同角度对爱情心理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

司汤达读书期间曾潜心钻研过数学,以后又研究了孟德斯鸿、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的观念学,并与特拉西交往密切,这使他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谨的态度。

作为附录收入的几个故事是其理论的具体化。

“萨尔茨堡的树枝”讲述了他的结晶理论;“法国富裕阶层的爱情例证”讨论了上流社会的虚荣之爱;“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具体解析了爱情产生过程的七个阶段。

司汤达将维特式的爱与堂璜式的爱作了比较,赞扬“维特式的爱有奇特的乐趣,心灵契合”;批评堂璜之流“变化无常”,追求享乐,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在人生大市场上,是“唯利是图,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投机商”。

在司汤达看来,“堂璜所理解的爱是一种近似于追逐猎物的嗜好”,堂璜的所谓幸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是内心摆脱了卑俗情感的高度结晶,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激情,因为“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本书的写作。

对玛蒂尔德刻骨铭心的爱促使司汤达对爱情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

本书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

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

本书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

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

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

”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

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

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人类心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不一定全都按司汤达所说的过程发展,但是按照司汤达的分析,爱情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这表明了司汤达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用结晶来比喻爱情,说明他是把爱情视为高尚纯洁的情感来认识的。

对爱情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特拉西、塞南古等人都做过,但像司汤达这样从不同角度对爱情心理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

司汤达读书期间曾潜心钻研过数学,以后又研究了孟德斯鸿、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的观念学,并与特拉西交往密切,这使他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谨的态度。

作为附录收入的几个故事是其理论的具体化。

“萨尔茨堡的树枝”讲述了他的结晶理论;“法国富裕阶层的爱情例证”讨论了上流社会的虚荣之爱;“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具体解析了爱情产生过程的七个阶段。

司汤达将维特式的爱与堂璜式的爱作了比较,赞扬“维特式的爱有奇特的乐趣,心灵契合”;批评堂璜之流“变化无常”,追求享乐,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在人生大市场上,是“唯利是图,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投机商”。

在司汤达看来,“堂璜所理解的爱是一种近似于追逐猎物的嗜好”,堂璜的所谓幸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是内心摆脱了卑俗情感的高度结晶,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激情,因为“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切是那么新鲜、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烈的趣味”。

但是这种激情之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必须经过艰辛的漫游,方能进入“奇妙无比的新世界”。

对于这种情感,堂璜一类花花公子是体会不到的。

司汤达反对虚荣之爱、趣味之爱,他憧憬的是超越色情、虚伪、功利的激情之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