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上课讲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上课讲义


烽火台
•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 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 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 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 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 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 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 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 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 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 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 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 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 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 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山海关
•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 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 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 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 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 荆关 、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 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 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 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高高耸立的长城烽火台 有些重要的 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 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 前哨防线。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 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 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 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 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 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 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 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 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 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 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 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单庆浩 (品生小课题)

长城
•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 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 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 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 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 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 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 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 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 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 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 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 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 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 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 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 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 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 城”。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 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 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 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 “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 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 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 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 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 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