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史
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江户(今 东京)所建
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 (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 265 年,为继镰仓,室町幕府政权之后,最 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江 户 幕 府
中央政权:幕府(将军)
地方政权:藩国 (大名)
石油危机后的经济政策
技术立国政策(1980年)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节能化 :减少能源的消耗、 开发新能源 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发展重点转向知识密 集型产业:电子计算机、新合成化学、海洋 开发、数控机床、汽车等
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纤维(轻工业)等的劳动密集型 2、金属、化学(基础素材型的重工业)等 资本密集型产业 3、运输机械、电器及机械(加工组装型重 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4、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1985年的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 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 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 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 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 题的协议。
1986年9月,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 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 货币政策”——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 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 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 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 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
2、甲午战争拓展了日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甲午战争使日本很大程度上摆脱资本积累先天不 足的困境 4、使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甲午战争使日本不仅缓解了经济危机,还兴起了工 业革命的高潮,轻重工业均开始快速发展(18951897),但很快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出现(18971900)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棉纱的出口变动情况
第五节 石油危机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1973——1990)
石油危机 国民经济节能化政策 通过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经济衰退 通过提高总需求来刺激经济的增长——高额的政府 的公债 1976年以后,经济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 速度均超过了10% 80年代中期,日本代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
单位:千日元
年次
棉纱出 口额 (A)
棉纱主要出口地 (A) 中国 朝鲜
B/A 合计
1892
1895 1897 1900
8
1034 13490 20589
——
683 9655 14680
——
—— 796 2121
——
683 10451 16801 66.1 77.5 81.6
日俄战争
日本获得以下权益:
3、40年代倾斜生产方式 日本在战后恢复阶段,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 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 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 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 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50年代美国军事订货雪中危机
1920-1924年的经济衰退,日本政府向美国 借款挽救经济,1924年末经济开始复苏 1924-1927年处于经济稳定期,但是经济依 然是脆弱的,农业一直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1927年经济衰退再次开始,政府拨款挽救经 济 1929年的美国大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 击
政府提高农民、工人购买力 建立精良的重工业体系 “伊奘诺景气”
具体措施:
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贸易立国政策,1955年加 入关贸总协定 1、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收入以扩大设备投资 2、增加公共投资 3、设置政策性贷款 4、大力扩展海外市场 5、“协调”贷款 6、实施“反危机”措施 70年代初迅速完成工农业的现代化
日本工业区
一、京滨工业区 二、阪神工业区 三、中京工业区 四、北九州工业区 五、濑户内海工业区
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日本产业革命与英国产业革命的区别
1、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而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 强的结果 2、英国各行业发展循序渐进,日本各行业发展齐 头并进 3、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日本政府对 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 4、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 地 ,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 5、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保留了 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6、日本产业革命速度快
一战与经济膨胀 30年代经济危机 军事扩张救国
一、一战与日本经济膨胀
一战过程中,日本国外利润的主要来源: 1、欧战国家向日本订购大量军用物资 2、欧洲各国忙于内战,为日本在亚、非广大 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3、肆无忌惮得盘剥中朝人民 1914-1918的4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增长4倍, 银行资产增加2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4倍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 治的封建制度,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 藩
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 大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地 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
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
幕藩体制时期的基础政策
石高制与商品经济 兵农分离与商品经济
第六节 90年代的经济转型
90年代的危机 经济的调整和转型
失去的十年
1990年,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调节 过热的经济——导火索 以1991年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爆 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 衰退和萧条
90年代经济危机特点
1、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2、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 升 3、金融机构相继倒闭 4、设备投资乏力,工业生产下降 5、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6、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政局不稳
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高潮 甲午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日俄战争: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潮
甲午战争
日本获得以下权益: 1、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 2、日本独占朝鲜市场 3、侵吞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 4、日本进出口商品在中国内地不纳任何税等等
甲午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甲午战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1890年的经济危机
①亲藩:大将军的亲属 ②谱代:跟随大将军的忠 心家臣 ③外样:战争中投降幕府 但仍没有取得幕府信任的 大名
二、幕藩体制1
幕府的直辖领地占国土的1/4以上,其余领土 上存在着200多个藩国 幕府统治藩国 垄断主要的矿山,以及垄断金、银、铜三种 货币的铸造权 参觐交代制度
幕藩体制2
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 (1945-1970)
第一阶段: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19451955) 第二阶段:高速增长前的奠基阶段(19561960) 第三阶段: 日本经济理性高速增长时期 (1961-1970)
第一阶段: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
在美国的扶植下完成: 1、农地改革 2、解散财阀 废除其他封建残余思想使日本转轨为先进的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扫平 道路
二、地制改革和税制改革
1、地制改革 个人对土地有所有权 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 山林和原野一切公用地收归国家所有等 1872年,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
2、税制改革
农民不再向领主交纳年费,但佃农必须向地主缴 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 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一般占土地收获的25% 地制改革和税制改革最终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得土地集中在地主的手里,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劳 动者 地税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从地税收入 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规模工厂和资助私人企业,地 税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1、日本获得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2、俄国割让库页岛南部,承认朝鲜为日本的 保护国 3、俄国在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的胜利又使日本缓解了经济危机, 开始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高潮(1905-1907), 但很快新的经济危机又出现(1907-1909)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
江户幕府中后期的体制与商品经济
1、商品流通机构的动摇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商人的成长壮大 各藩独立领国经济的发展 2、幕府的商业政策 加强对市场的统治,抑制商人的发展 积极扶植株仲间 部分商品实行专卖
幕府末期的经济
中央市场的衰落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天保改革——废除行会,实现商品自由流通
四、九﹒一八事变后的经济繁荣
1、加大对中国台湾、东北地区的掠夺 2、为更大规模侵占中国而进行的军备扩充 3、继续“盘剥”本国平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总结: 日本在明治维新至二战期间是一部“经济危 机→ →对外扩张→ →国内投资高涨→ →新 一轮经济危机→ →新一轮对外扩张→ → ‥‥‥”的循环史
第二阶段:高速增长前的奠基阶段 (1956-1960)
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迎头赶上欧美,称 之为“产业合理化计划” 彻底改造工业企业技术 原有大型企业的合并 开拓海外市场(赔偿外交)——贸易立国 重点产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第三阶段: 日本经济理性高速增长时 期(1961-1970)
二、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止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