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专业:金融工程姓名:郭月学号:20112440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从195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2倍,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季军。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我认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了解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并且为我所用,这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战争使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濒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经济濒临崩溃。
然而,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其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日本奇迹”。
日本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使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为此美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①、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②、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
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③、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195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
这样,日本就可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三、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
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
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
四、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日本赶上了机遇,并且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日本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了“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为了“高度成长”,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采取对公司企业减税及其他财政措施,以增加资本积累,增加出口贸易。
工业生产在大规模设备投资下,以技术革新为中心,进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继续增长。
为了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订了《贸易、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同时恢复日元对美元的交换性能。
池田内阁执政后,1961年7月,进一步制定了《促进自由化计划》。
1962年内,包括石油、煤炭在内,日本实现了产品88%的自由化。
1964年6月,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8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
接着又加入了当时以开发“后进国”为名的欧洲合作组织。
这些都标志着日本“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使日本的对外贸易上升势头迅猛。
五、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7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她只能算是一个“侏儒”。
而且,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这使得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还有,日本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喷发的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喷发所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
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至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转化为民族凝聚力。
这也是我非常佩服日本人的一方面。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
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
有学者曾说:“日本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
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
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
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日本人的储蓄率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
这种高储蓄率除了由于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
这对于改善战后初期日本资金匮乏的情况是极其有利的,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和对外部食物细微的观察力。
这使得日本人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重视实际利益。
当然,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并不仅仅因为以上几方面的原因,还包括日本战败后仍然保存的社会物质文化基础,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等等。
它的成功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文化、经济与社会、政治、国内与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属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的因素,又有适合日本特殊国情的因素。
前者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后者,我们也要揭示其客观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夏占友《战后日本经济》,外贸大学出版社,2004;
4.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5;
5.战后日本经济编写组《战后日本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