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服装是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它就像一个多棱镜,通过堆红叠翠的衣着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时代变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这日趋亮丽的时尚风景线,越发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生动窗口。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看出,在纺织技术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绳、线尚未出现,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及其他古墓中,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还包含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没有纽扣,腰间系带,挂玉饰。
腰带主要有两种:以丝织物制成,称“大带”或“绅带”。
以皮革制成,称“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妇女服饰:曲裾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续衽钩边”。
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至背后,用腰带系扎。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穿兽皮和树叶。
石器时代,骨锥和骨针发明.创造了原始服装。
原始农业和纺织业的产生,使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到来。
夏商时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使等级制度也开始逐步确立。
汉代服饰:染织、刺绣、金属工艺发展,中完整的服装制度确立。
“深衣制”:蝉状头冠、红衣、田字领、佩玉、红鞋、衣裳相连。
分曲裾禅衣和直裾禅衣。
汉代丝绸;汉代织品技术融各地之长,印染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在民间手工业中普及,致使丝绸产品空前丰富。
官办织布厂的加入,使丝绸从原来只为封建贵族的高级衣料,变成普通百姓也能使用的服装面料。
最典型的当属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禅?)衣,长1.28米,通袖长1.9米。
用料2.6平方米,重仅49克,当代专家曾试图复制过这件蝉衣,但仍无法达到那样轻的质量。
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外交的活跃,使汉代风尚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朴厚、宏伟中又多了一种破旧立新的精神,内含一种独尊天下傲视群雄的气势。
汉代开国君臣都是楚国人,因此汉朝服装在一定的程度上沿袭了楚服的风格。
同时也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秦文化和中原文化。
汉袍的花纹图案从先秦时期的对称规矩一变为飞扬流动、活泼灵巧的不对称图案,同时吸收了西域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服装图案的审美内容。
魏晋南北朝服饰:汉族承袭秦汉遗制。
男子主要有衫。
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日趋宽博,成为风俗。
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迁徙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影响,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唐代服饰:双轨制:祭祀场面穿汉服,平时穿胡服。
女装特点:裙、衫、帔的统一。
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光辉。
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和伊朗文化,服饰愈益华丽,形制更加开放。
元朝服饰: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多将额上的头发成绺,其余编成两条辫子,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后。
戴笠子帽,着“质孙服”,长袍短、紧、窄,腰部有很多衣褶,方便上马下马。
宋朝服饰:百姓:交领或圆领长袍,黑白两色。
士大夫:“直掇”,袖大。
袖口、领口、衫角镶黑边,头戴东坡巾。
女装:上窄袖短衣,下长裙,上衣外对襟长袖褙子,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
官服:大袖衫,直角帽,不同颜色区别级别。
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使服饰多样。
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使宋代服饰不再艳丽奢华,变得简洁质朴。
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
明代:圆领袍衫,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
服饰用色:平民妻女为紫、绿、桃红。
劳动大众:褐色。
四方平定巾和瓜皮帽颁行全国。
清代: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
汉族女装变得肥、短、宽,晚清去裙着裤,镶花边、滚牙子。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
清朝的服装: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
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臶,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的诞生: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而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
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
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
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男性服饰名,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服装也开始发生改变。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
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来中国的外籍人和出国经商、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
20年代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中山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
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60年代中国流行:雷锋帽、海魂衫、球衣(绒衣)、军装70年代:列宁装,工装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它的式样为西装开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单衣也有棉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腰中束一根布带,各有3粒纽扣。
“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显。
直至中国与苏联交恶,列宁装方逐渐退潮,为春秋两用衫和军便服所取代。
当时人们的衣着款式、颜色都很单一,甚至有西方人用嘲讽的口气将中国人形容为“蓝蚂蚁”。
80年代:色彩缤纷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
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
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这是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
五颜六色多欢快90年代:全球交流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
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90年代。
女子服饰宛如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了都市的无穷魅力。
“时装渐欲迷人眼”,风情万种的女装,将女性的柔媚表现的淋漓尽致。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哈韩族的主要服饰特征则是穿着肥大并伴有大窟窿的及地牛仔裤和牛仔服招摇过市,很多人都以为是穷得没钱买衣服,只有少数经常阅读时尚类杂志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新潮流。
其实这种服饰很不适合东方人过于矮小身材,然而这样的穿着搭配方式如寒流一般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恰好叫“韩流”1912年,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男子着西服、中山装、学生装、长袍马褂、袄裤、大氅。
女子着袄裙、旗袍、西式时装、袄裤。
婚礼服:20年代后,出现了“文明新婚”新郎穿神色礼服、白衬衫、打领结,新娘穿白色婚纱,佩红色玫瑰。
也有中西合璧式婚礼,新郎穿中式的长袍马褂,新娘披婚纱。
民国时期曾提倡“新生活运动”,这对传统婚嫁习俗是一次较大变革。
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今天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的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我们坚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并努力学会感受这份变化,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