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原理和应用
城市管理 物联网
医疗监护
工业监控
物联网虽然在国内得到应用,但处于一个新生事务,而且国内的发展还处于一个
起步比较晚,受各类条件因素的影响,物联网刚开始并不成熟,而且还存在很多的如 技术、商业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物联网真正大规模在国内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 在物联网落地时还需要很多条件的成熟。其中标准化非常关键。对于一个新生事务来 讲,如果没有标准化,就如一堆散沙分散在各个区域,无法形成真正的力量。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是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 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 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 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 的趋势。
业务。
(1)个人隐私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
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
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
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
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
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技术构架图示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 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 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 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关键领域
1. RFID;
2.传感网;
3. M2M;
4. 两化融合。
物联网4大关键领域
1. RFID: 电子标签属于智能卡的一类,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 Auto-ID中心主
任Ashton教授提出来 的 物联网4大业务群的,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重要起“使能”(
Enable)作用;
2.传感网:借助于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
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
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s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
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
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
能交通和智能家居、扫描型如手机钱包和动态收费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
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目前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
业自动化、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各个行业均
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
智能家居 环境监测 国防军事 智能交通 防灾减灾
现象的网络,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之一;
3. M2M:这个词国外用得较多,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X-Internet
,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
4. 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产业主要推动力之一,自动化和控制行业是
主力,但目前来自这个行业的声音相对较少。
物联网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
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
如图所示
2.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 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 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在这个 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 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 共享。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 理和控制。
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
领域。其实是一个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去感知物理世界、控制物理世界的网
络,它为我们提供了服务以及对物理世界的控制。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可分为
监控型如物流监控和环境监控、查询型如智能检索和远程抄表、控制型如智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 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
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
(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
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
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
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
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
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