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知识讲解
二、塑性加工性能影响因素 1、材料本质(内在因素) (1)化学成分 (2)微观组织 2、加工条件(外在因素) (1)变形温度:温度高,变形抗力小,塑性好, 塑性加工性能好。 注意,温度过高,材料氧化、脱碳严重,并可出 现过热(晶粒粗大)和过烧(局部熔化)。
(2)变形速度
塑 性 、 抗 力
变形抗力 塑性
F
F
晶粒之间塑性变形不均匀
(1)取向不同,滑移所需分τ不同:硬取向,软取向 (2)各晶粒都满足τ临界后,每晶粒各自沿自己滑移系 滑移,又要保持金属结构的连续性。--相互协调 相同外力,多晶体比单晶体塑变量小
2、晶界的影响
(1)阻碍位错滑移 故细化晶粒提高强度: бs =б0 + kd-1/2。 (2)使微观塑性变形 更为均匀,推迟断裂发 生, 改善材料塑性、 韧性。
形变强化:随塑性变形量的增大,晶体材料的强 度不断提高,塑性不断下降的现象。
原因:位错缠结,阻碍位错运动。
性 能 指 标
σs
σb
δ HB
塑性变形对30号 钢力学性能的影 响
塑性变形量
3、形变后的残余应力(分三类残余应力)。 (1)宏观残余应力(第一类残余应力) 因材料各部分之间塑性变形不均而产生。
摩擦力使表 层变形小 金属拔丝变形后残余应力 心部变形大 拉拔力 拔丝模具
金属材料
金属拔丝示意图
金属弯曲变形后残余应力
(2)微观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 因晶粒之间塑性变形不均而产生。
(3)晶格畸变残余应力(第三类残余应力)
因晶粒内部位错等造成晶格畸变而产生。
高 应 力 区 晶粒之间塑性变形不均匀 产生第二类残余应力
使零件承受的最大切应力垂直于纤维方向。
用 轧 材 切 削 用 锻 造 加 工
金属挂钩中流线
第四节
塑性加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一、塑性加工性能及其指标
塑性加工:通过使材料塑性变形而获得具有一定 形状、尺寸和质量的零件的加工方法。 塑性加工性能:金属材料通过塑性加工获得优质 零件的难易程度。
塑性加工性能指标:塑性、变形抗力。 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则塑性加工性能越好。
2、再结晶 l再结晶:高温加热冷变形金属(再结晶退火), 使其形成无畸变等轴晶粒并完全替代原变形晶 粒,各种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状态的过程。 l组织、性能变化:位错密度明显降低,变形晶粒 变为等轴晶粒,各种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状态。
l最低再结晶温度:能发生再结晶的最低加热温度 经验公式:T再=0.4 T熔(K) l再结晶驱动力:冷变形储存能 应用:再结晶退火
变形金属晶粒中位错胞 产生第三类残余应力
l 残余应力危害:减低工件承载能力;使工件 尺寸、形状变化;降低工件耐蚀性。
拉应力
残余拉应力
拉应力
残余拉应力与外加应力叠加
ll残余应力利用:表面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
拉应力
表层残余压应力 残余压应力抵消部分外加应力
拉应力
第三节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一、 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经历三个变化阶段:
加热时组织变化: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
加热时金属性能变化: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性 能 及 其 他 指 标
温度
1、回复 l加热温度:T回=(0.25~0.3)T熔(K) l组织、性能变化: ①点缺陷密度减少:离位原子与空位复合 ②位错呈较规则排列:高密度位错短程运动 ③残余应力明显下降:①②引起 ④强、硬略有下降。 ⑤电阻率下降。 l回复驱动力:冷变形时储存的能量 应用:去应力退火
挤压金属变形时应力状态
拉拔金属变形时应力状态
弹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
晶体的滑移塑性变形
未变形
弹性变形
弹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
滑 移 面 ( 面 间 结 合 力 最 小 的 晶 面 )
晶体的滑移塑性变形位错机制
实验观察结论: (1)通常晶体宏观塑性变形由微观滑移(切向 变形)引起。 (2)微观滑移发生在晶体中确定的晶面(滑移面) 和确定的晶向(滑移方向)上(合称为滑移 系)。
面心立方结构 滑移系示意图
体心立方结构 滑移系示意图
密排六方结构 滑移系示意图
研究结论:阻碍位错运动将提高材料屈服强度。
2、孪生:晶体中一部分相对于 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孪生) 和晶向(孪生方向) 作多层均匀切向移动。
τ
τ
τ
镜面对称
τ
孪晶
二、多晶体塑性变形特点 1、晶粒取向的影响 使微观塑性变形不均匀和更复杂。
变形速度
• 变形速度较高时,回复、再结晶不及进行, 不能克服形变强化,金属变形抗力增大,塑性下 降。 • 变形速度很高时,热效应促进回复、再结晶, 金属变形抗力下降,塑性提高。
(3)应力状态 金属变形时,三个主应力中压应力数目越 多,则金属表现出的塑性越好。 金属变形时,同号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抗力大 于异号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抗力。
依靠晶体整体滑移的塑性变形模型
滑移面
塑性变形依靠晶体整体滑移非常困难,因为 其需要滑移面两侧晶体的原子间键合几乎全 部同时断开。
刃型位错运动使晶体滑移 引起塑性变形的模型
位错运动使塑性变形容易
螺型位错运动使晶体滑移 引起塑性变形的模型
混合型位错运动使晶体滑移 引起塑性变形的模型
未变形
弹性变形
流线:塑性变形时,金属中夹杂物、第二相等沿 变形方向分布排列。
流 线
变形前组织
变形后组织
低碳钢热加工后的流线
三、热变形纤维组织的应用 l “流线”使材料具有各向异性:
平行于流线方向抗 拉强度高、塑性好
垂直于流线方向抗 剪强度高、塑性差
l 应使“流线”合理分布: 使零件承受的最大正应力平行于纤维方向;
第三章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
第一节 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滑移: 晶体中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 的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 作整体切向滑移。
塑性变形的滑移带和滑移线实验观察
滑移带
滑移线
1.外力作用的塑变,是原子平面间发生相对切向滑动。 2.变形只在少数晶面间发生切向滑动,即金属塑变相当 不均匀
位错密集区
变形金属中位错胞
(2)变形量很大时,晶粒拉长,出现纤维组织, 晶粒转动形成织构(择优取向),产生各向 异性。
等轴晶 沿变形方向 晶粒拉长
变形前
变形后
织构:晶粒空间取向趋于一致的组织状态。
塑性变形量很大时会使各个晶粒 的取向基本一致而产生“织构” 并造成各向异性。
2、冷变形(冷加工)后晶体性能的变化 产生形变强化,电阻率上升,耐蚀性下降。
3、再结晶后晶粒的长大 再结晶结束后继续保温,晶粒将进一步长大。 晶粒长大驱动力:晶界总面积减少导致的晶界 能下降。
二、冷变形(加工)与热变形(加工)
冷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 冷变形特点:变形抗力高,变形获得的金属硬度、 精度高。 热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 热变形特点: (1)变形过程伴随有形变强化和回复与再结晶带 来的材料软化。 (2)热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速率越低,软化作用 越强。 ( 3 )热变形产生纤维组织“流线”。变形量越大, 纤维化越明显。
滑移面上的滑 移方向(密排 晶向)
滑移面 (密排面)
滑移塑性变形的特征: (1)滑移是位错的连续运动所致。 (2)存在滑移临界分切应力(其大小影响材料屈 服强度),不同晶体结构临界分切应力不同。 (3)原子移动的距离是晶格常数的整数倍,滑移 后仍保持晶体结构的完整性。 (3)滑移发生在晶体的密排晶面和密排晶向上。 (4)不同的晶体结构常具有不同的滑移系(面心 和体心:12个;密排六方:3个),滑移系 越多,越易塑性变形,塑性越好。
原因: 在一定τ作用下,当总的变形量一定时,晶
位错
滑移面
纯铁
晶界
粒细,位错可在更多的晶粒中运动→塑变更均匀→ 不易应力集中→↑强度,↑塑韧性
第二节 金属的形变强化 一、形变强化(加工硬化) 1、冷变形(冷加工)后晶体内部组织的变化 (1)晶粒碎化,点缺陷、位错密度增大。内部 能量增大(储存了部分形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