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基本知识
如果材料原始有大的弹性应变能存在,可发生再结晶,组织也会有对
应的变化。
用途: 锻造冷却未全恢复塑性变形,铸件的冷却热应力,焊接构件
的热应力,拉、拔、挤压的加工硬化等都会存在残余内应,利用去应 力退火可以消除变形或其它原因产生的内应力。
9.1.2 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和Accm以上30~50℃,保温得到均匀的奥氏体后,从炉 中取出自然空冷,发生珠光体型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风)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保温到珠
光体转变完毕后,取出空冷。
目的和用途同完全退火,效率和组织控制较好。
3. 球化退火
方法: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
30~50℃,保温2-4h,时间,冷 却到Ar1温度附近时要足够慢 的冷却(保温冷却,比随炉冷却 还要缓慢)。
目的:最终组织为铁素体的基体
上均匀分布颗粒状的渗碳体, 称为球状珠光体。
目的:钢的淬火组织主要是马氏体,可以提高钢的
高硬度,保证高的耐磨性和承受高的接触应力。 虽然马氏体不是热处理所要得到的最终组织,但 马氏体再经过适当的回火,可以得到需要的组织 和使用性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性能。
9.2.1 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应以获得晶粒 细小、成分均匀的奥氏体为原则, 以便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亚共析钢:Ac3以上30~50℃,铁素 体可以全部溶解得到得到单一的奥 氏体,从而消除未溶铁素体而带来 的软相。也不宜过高,防止奥氏体 晶粒粗大带来马氏体粗大,并且温 度高带来的热变形也将严重。 过共析钢:含碳量在0.8以上时, Ac1以上30~50℃。这时得到的马氏体 有了足够的硬度同时保持未溶解的颗粒状碳化物也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 和耐磨性。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淬火开裂的倾向加大,淬火后残余奥氏 体量增加反而降低硬度; 合金钢:合金元素大多可以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为了合金元素的均匀,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都要比碳钢稍微提高一些。
火的意义不大,经常直接用正火来代替调质,可以减少因
淬火带来的可能开裂,工艺简单经济。
9.3 钢的回火
9.3.1 回火概念
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到A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 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操作叫“回 火”。 消除内应力 钢在淬火后,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加上淬
火马氏体性能较脆时,容易出现开裂,有的零件淬火 当时未裂,在大的内应力作用下,放置或稍有受力就
3. 淬透性的意义
钢的淬透性不同,淬火后表层和心部的组织、性能也有 一定的差别,在机械设计和施工工艺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重要零件对心部性能要求较高的,如连杆、锻模等,为保
证心部的性能需要淬透,选用淬透性较高的钢;对焊接件 为减小热影响区内出现淬火组织,造成变形开裂,应用淬
透性较低的钢为宜。
2) 根据钢的淬透性不同,在淬火时选用合适的淬火冷却介质。 3) 对于大尺寸、低淬透性的钢,反正淬不透,进行淬火后回
可能有少量未溶的铁素体;次表层温度在 Ac1-Ac3之间,
加热组织为铁素体加奥氏体,淬火组织为铁素体加马氏体 或铁素体加屈氏体;里层温度在 Ac1以下,未奥氏体化,不
可能形成马氏体,心部依然保留原始组织。
3. 加热方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工件置于中频或高频(500-500kHz)的交 变磁场中,在工件上有感应电流,由于 电流的集肤效应,电流集中于表层,大 的电流产生的热量将工件表面迅速达到 800-1000℃,然后迅速置于水中或喷 水冷却,达到表层淬硬的结果。由于加
让表面和心部温度均匀,热应力松弛。取出空冷。
4. 等温淬火 直接淬入硝盐浴中保温,发生贝氏体转变。 5. 局部淬火 局部加热法或局部冷却法 6. 冷处理 冷却到室温以下的过程称为“冷处理”。
9.2.4 淬火组织缺陷
1. 加热缺陷 过热、过烧、氧化脱碳、奥氏体晶粒过大等。 2. 硬度不足或出现软点 前者是整体硬度低于要求,后者是个 别部位硬度低于要求。产生原因有加热不足,冷却介质的 冷却能力不够,工件表面不干净,局部散热不良等。 3. 变形与开裂 零件淬火后发生变形是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综合 作用的结构,完全不变形是困难的,但超量的变形甚至开 裂则是要防止的。减小变形的途径有:零件结构设计合理, 结构对称,避免过大的尺寸突变;淬火前组织要均匀,必 要时经过退火或正火;加热温度适当,不要过热;冷却介 质和方法适当,包括入水的角度;及时回火,防止当时未 裂在放置时开裂。
淬硬性
指在正常情况下,淬火后能得到多高的硬度,也就
是形成全部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显然它决定于淬火时
奥氏体的含碳量。淬火后的实际硬度决定于钢的淬硬性和实际 获得的马氏体比例。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钢的淬透性好坏取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即C曲线上 的临界冷却速度。总的来说有: 1) 钢的含碳量,共析钢的淬透性最高; 2) 合金元素中除Co外,绝大部分都使C曲线右移,提高淬透 性;钢的成分组织不均匀,或因含有某些微量杂质,组成 第二相质点存在,可促使奥氏体分解,降低钢的淬透性; 3) 奥氏体化的温度、时间参数影响奥氏体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影响淬透程度,但这不全部为材料特征。
用途:降低过共析钢材料的硬度,
保证足够的韧性,便于进行机 械加工,均匀组织为以后淬火 作好组织准备。
4. 去应力退火
方法:将钢较慢(100~150℃/hr)
加热到500-650℃(低于A1),
保温后随炉慢冷(50~100℃/hr) 到200~300℃以下出炉。
目的:无相变发生,组织没有明显变化,可完全消除残余内应力。
9.2.2 淬火冷却介质
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 为保证得到多的
马氏体,冷却速度应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 Vc;为防止零件变形、开裂,冷却应慢一 些。所以理想的冷却速度如图,开始冷却 慢一些,在快要发生组织转变时快冷,以 躲开鼻子尖,随后又慢冷让马氏体转变慢 慢的进行。
常用淬火介质
盐水、碱水 10-15%的NaCl水溶液是最强的冷却介质。 清水 直接冷却和沸腾的蒸汽冷却,冷却能力也很强。 碱浴、硝盐浴 熔融的氢氧化钠、硝酸盐、亚硝酸盐导热能力很强, 在120-180℃以上的高温下有好的冷却能力。 矿物油 冷却能力约为水的1/4-1/8,用于奥氏体较稳定钢,如大多数 合金钢,可以有效防止零件的变形开裂。
析钢不适用。
保温时间:t=KD (min),D为工件有
效厚度(mm),一般K=1.5~2.0min/mm。
2.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需要的时间很长,尤其是
过冷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可
以采用等温退火工艺取代完全退火。 方法:加热方法同上(将亚共析钢
加热到Ac3以上30~50℃,保温一
定时间),在温度到珠光体转变开 始前快速冷却(打开炉门,甚至吹
目的
开裂。利用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小内应力,达到防止以
后变形开裂。
9.3.5 回火种类及其应用
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为150-250℃,得到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保留淬火时的高硬度,消除淬火的残余应力。这时钢
有好的耐磨性,常用于轴承、冷作模具的热处理,回
火温度低于200℃时,硬度可达到58-64HRC。
中温回火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退火和正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其它热处理
9.1 钢的退火与正火
9.1.1 退火操作及其应用
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
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的
温度,保温一定时间,
然后缓慢冷却(例如随炉 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
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叫做“退火”。
1.完全退火
方法: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缓慢冷却(随
9.2.5 钢的淬透性
1. 淬透性的概念
淬透层深度
当试样尺寸较大时,从表面向内冷却速度逐渐减小,当冷却速度 低于Vc,就不能得到全部马氏体,随着深度的加深,马氏体的数 量愈来愈少,到达一定的深度后,冷却速度低于Vc’,根本不能发 生马氏体相变。所以大尺寸试样想全部得到马氏体是不可能的, 随着马氏体数量的减少,对应的硬度也不断下降,通常把淬火钢 从表面到马氏体组织占50%处的距离成为淬透层深度。实际淬透 层的深度除了与材料本身有关外,还与试样的大小、冷却方式有 密切的关系。
2. 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末端淬火法”(简称端
淬)方法,按国家标准GB225-63执行。
将f25×100的试样加热奥氏体化后,迅速 放在专门的设备中喷水冷却。喷水条件: 喷水管孔直径f12.5,水温23-30℃,自由 水柱高度65±5mm,喷水口到端面距离 12.5mm。测量出到端面不同距离的硬度, 作出硬度-距离曲线,即淬透性曲线。 淬透性的表示方法:JHRC-d,其中J表示端淬法,HRC为硬度,d 到端面的距离。J40-6表示在淬透性带上距末端6mm处的硬度为 40HRC。显然J40-6比J35-6淬透性好。
炉冷却或埋入石灰、干沙中自然冷却)到500℃以下,取出空冷。
目的:先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缓慢冷
却转变基本接近相图描述转变过程, 得到接近平衡组织,降低硬度,便于 加工,消除内应力。
用途:碳钢和合金钢的锻、铸、轧制
型材,可作为一般要求工件的最终热 处理,大多为重要零件的预先热处理。
适用对象:0.3~0.6%C。低碳或过共
强度和韧性,可以进行机械加工,作为最终热处理的成本较低。
3) 过共析钢正火时,可抑制二次渗碳体网状析出,对已经存在网状 碳化物的工具钢,利用正火先溶化后抑制,用来消除网状碳化物, 为下一部的球化处理作组织准备。
9.2 钢的淬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一定时间进行
奥氏体化,然后快速冷却到Ms点以下,发生马氏 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叫作“淬火”。
由于冷速大于退火,得到的珠光体组织较细,材料硬度和强度均比 退火要高。合金钢在空气中冷却可能发生珠光体型、贝氏体型甚至 马氏体型相变,但正火一般是指空冷时珠光体转变的这一部分。Fra bibliotek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