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总论 (8)1.1 项目名称、业主及建设地点 (8)1.2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和采用设计标准 (8)1.1.1 设计依据 (8)1.2.2 基础资料 (9)1.2.3 采用设计标准 (9)1.3 设计围及容 (11)1.3.1设计围 (11)1.3.2 设计容 (11)2. 概况 (13)2.1 城市概况 (13)2.2 自然条件 (15)2.2.1 气象 (15)2.2.2 地形、地貌 (15)2.2.3 水文资料 (16)2.2.4 工程地质 (16)2.2.5 地震 (16)2.3 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17)2.3.1 供水现状 (17)2.3.2 存在问题 (17)3.需水量预测及建设规模的确定 (19)3.1总体规划摘要 (19)3.2预测基础数据 (19)3.2.1设计年限 (19)3.2.1 规划人口 (19)3.3 需水量预测 (20)3.4 建设规模的确定 (21)4. 工程目标 (22)4.1 设计规模目标 (22)4.2 设计容及实施年限目标 (22)4.2.1 设计容 (22)4.2.2 实施年限目标 (22)4.3 水量、水质、水压目标 (22)5. 取水工程设计 (24)5.1水源 (24)5.2 水量 (24)5.3 取水井设计 (25)5.4 原水输水管道设计 (25)5.4.1 设计原则 (25)5.4.2 管材 (25)5.4.3 管道设计 (26)6. 净水工程设计 (28)6.1 净水工艺流程 (28)6.2 净水厂枢纽设计 (28)6.3 净水工艺选择 (29)6.4 构筑物设计 (32)配水井 (32)穿旋流絮凝池 (32)斜管沉淀池 (33)虹吸滤池 (33)清水池 (34)加药间 (34)6.5 净水厂总体布置 (35)6.5.1厂区平面布置 (35)6.5.2 厂区竖向设计 (36)6.5.3 厂区道路设计 (36)6.5.4 厂区管道设计 (36)6.6 建筑设计 (38)6.6.1 设计容 (38)6.6.2 建筑标准 (38)6.6.3设计概况 (38)6.6.4装修标准 (38)6.7 结构设计 (39)6.7.1设计水准 (39)6.7.2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39)6.7.3场地地质概述 (39)6.7.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0)6.7.5场地地层的地震效应 (40)6.7.6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1)6.7.7 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 (41)6.7.8 结构主要材料 (41)6.7.9主要建(构)筑物结构设计 (42)5.7.10抗震设计 (43)6.8 电气设计 (43)7.输水干管及管网设计 (45)7.1 配水干管走向设计 (45)7.2 管网设计 (45)7.2.1 设计规模 (45)7.2.2管网平差计算 (46)7.2.2.1计算水量 (46)7.2.2.2 系数取定 (46)7.2.2.3 管网简化 (46)7.2.2.4 节点流量分配 (46)7.2.2.5 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46)7.2.2.6 服务水头 (46)7.2.2.7 管径的确定 (46)7.2.2.8 计算工况 (47)7.2.3 配水系统 (47)7.3 管网上的闸门布置设计 (48)7.4 管网消防水量设计 (48)7.5 管网上的消火栓布置设计 (49)7.6 管材的选择比较 (49)7.7 其它 (51)8. 工程节能 (53)9. 管理机构与定员编制 (54)9.1 管理机构 (54)9.2 定员编制 (56)9.3 项目管理 (56)10. 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保护 (57)10.1 环境保护 (57)10.1.1原水输水管道环境保护必须符合的标准 (57)10.1.2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58)10.1.3重力原水输水管道运行管理的安全要求 (59)10.1.4加药间的安全要求 (59)10.2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59)10.2.1 设计依据 (59)10.2.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60)10.2.3 安全卫生防措施 (62)10.2.4 消防 (65)10.2.5事故处理 (67)10.2.6 其它 (67)10.3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67)11. 工程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及实施年限 (70)11.1 工程建设投资 (70)11.2 资金筹措 (70)11.3 实施年限 (70)12.下阶段施工图设计所需资料 (71)13.主要设备清单 (72)13.1取水部分主要工艺设备表 (72)13.2净水厂主要工艺设备表 (72)13.3净水厂电器及自控设备表 (73)13.4配水管网主要工艺设备表 (74)13.5主要化验设备表 (75)14. 附件资料 (76)1. 总论1.1 项目名称、业主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XX县XX城区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项目业主:XX县发展计划局项目地点:XX县XX城区1.2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和采用设计标准1.1.1设计依据(1)省XX县发展计划局下达的《设计委托书》2004年10月(2)省XX县发展计划局与我院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004年10月(3)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县XX城区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可研及其批复文容如下:该工程的建设规模为水源工程2.8万吨/日,净水厂扩建1万吨/日,配水管网为2.8万吨/日。
原则同意以九子渠调节池为供水水源,在现有的厂址处进行供水工程的扩建。
取水式为取水头直接由调节池取水,原水采用一条全长4112米的DN700PE管道重力输送到净水厂。
同意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穿旋流絮凝池——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滤池——加氯消毒的水处理工艺。
本次扩建共新增DN100~DN500配水管道总长9497。
该项目的总投资为3152.5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302.66万元,其它费用414.29万元,预备费284.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8.56万元,资金筹措案为企业自筹3152.50万元。
1.2.2 基础资料(1)XX县XX城区给水系统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XX县城区总体规划(1996~2010)及图册;(3)原水输水管线1:500地形图;(4)XX县XX城区1:1000地形图;(5)XX县自来水厂1:500地形图;(6)中华人民国取水可证;(7)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XX水文站提供的九子溪站水文资料;(8)XX县人民政府下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1.2.3 采用设计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GB50282-9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GB50289-98)《室外给水设计规》1997年版(GBJl3-8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l-1999)《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41-9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GBJ15-8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CJJ50-92)《泵站设计规》(GB/T50265-9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GBJ27-88)《厂矿道路设计规》(GBJ22-8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建筑结构荷载规》(GBJ50009-2000)《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SL/T191-9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GB50332-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GB50003-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GBJ79-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02)《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7:2002)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GBJl6-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GBJ87-8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GBJl08-8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GB50050-9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GB50052-95)《低压配电设计规》(GB50054-95)《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GB50062-9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94)《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GB50055-9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JGJ/T16-92)《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GBJ65-83)《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标准》(GBJ133-1994)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94]574号)1.3 设计围及容1.3.1设计围本工程设计的主要供水围为XX县XX镇老城区及其拟发展的新城区,服务面积约为727.79公顷,用水普及率为100%,用水人口达7万人。
1.3.2 设计容(1)原水工程:D710重力自流原水输水管道一条,管道总长约4.2km;(2)净水工程:在XX县水厂扩建一组规模为1.0x104m3/d的净水构筑物及加药间,并增加相应的工艺及电气设备。
(3)XX县城区配水干管和管网。
2. 概况2.1 城市概况XX县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西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素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
县域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低山地带,东、东南分别与市、当阳市毗连,南、西南与县为邻,北同保康、南漳接壤。
境地跨东经110°14’~111°52’,北纬30°53’~31°22’之间。
东西北长61.3公里,南北宽54公里。
全县总国土面积1752km2。
境有荷当公路、保宜公路、南远公路三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境。
城区东距市355km,西南距市116km。
西至三峡国际机场和长江港运码头90km,距焦枝铁路当阳站38km。
与宜黄高速公路、远当国防路、宜保路顺利贯通。
XX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封地。
西汉建元元年以其临沮水”得名临沮县,东晋隆安末改临沮为高安,北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高安为XX,“以其折遥而远置之”,含“远害近安”之意。
这个吉祥如意的县名一直延引至今。
解放后隶属于地区管辖。
XX县下辖六镇一乡,114个村,总人口为20.7万人。
全县国土面积26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84万亩(水田13.5万亩,旱田8.34万亩),占总面积的8.31%;山地面积199.06万亩,占总面积的75.75%;水域面积21万亩(河滩近十一万亩),占总面积的7.99%;其它用地20.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