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仿制药非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仿制药非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治疗慢性和复发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抑郁症和焦虑 症),而需经常间歇使用的药物; 某些可能导致暴露时间延长的释药系统;

短期接触或非经常使用的药物(如麻醉药和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的显影剂),通常不需进行致癌试验。
进行致癌试验考虑的因素
遗传毒性:
明确有遗传毒性的化合物, 要求进行致癌试验。
病人群体:


生存期较短的病人群(如 2~3 年之内,如用于晚 期全身性治疗的抗肿瘤药物),不要求进行致癌试 验。 当抗癌药物能有效地延长生命, 并有产生继发性肿 瘤的可能以及用于非肿瘤病人治疗时, 通常需要进 行致癌试验。
致癌实验给药途径

动物的给药途径应尽可能与拟用的临床途径相一致;
不同给药途径下代谢及系统暴露量相似,可采用其中 一种给药途径开展致癌试验; 应充分关注与临床给药途径相关的组织器官(如与吸 入剂使用相关的肺部)中受试药是否得到充分暴露;
(化合物C为是创新的,其半衰期较短)
药物致癌性研究

致癌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潜在致癌作用。
1、体外实验、动物毒性试验和人体应用中出现的潜在致癌性因素 均可提示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2、国际上拟长期使用的药物已经要求进行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 3、临床前的遗传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和毒性机理研究的数 据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和解释研究结果与人体安全 性的相关性。 4、致癌试验耗费大量时间和动物资源,只有当确实需要通过动物 研究评价人体中药物暴露所致的潜在致癌性时,才应进行致癌试 验。
* 聚山梨酯 80 ( 0.5% 以上)能引起豚鼠 I 型过敏和类过敏反 应
生物仿制药的安全评价
生物仿制药:生物制品注册分类15类 必须具备:1、完整的质量 2、确切的安全 3、真正的有效 安全评价试验:18#、19#、20#、 21#、25#、26#资料
生物仿制药的安全评价
1、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研究(重点) 潜在风险:(1)中和抗体,降低和 丧失生物活性。(2)产生免疫毒性, 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2、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难点) 改变药代动力学,使得疗效变得更强 或者变弱,导致严重的问题。 如:胰岛素,效果变强,导致低血糖; 如果变弱,不能降低高血糖。
TK的动物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的类型
单独试验或者伴随试验

给药途径
与临床途径相同,特殊情况:对难以反复多次给药的途径,根据 药代信息采用替代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
低剂量:无毒副作用剂量,动物暴露等于或略超过人的最大暴
露;中剂量:根据安评试验的需求是低剂量暴露的几倍;高剂量:
根据安评研究的考虑而设。

采样安排
实例
左旋泮托拉唑注射液 1、在印度首选上市,国内仿制; 2 、按 3.1 类新药申报。安全评价必须左旋、右旋、消 旋进行相应的比较。 3、难道和工作量远超过创新药。
药物毒代动力学
一般原则:
在GLP实验室中进行。 在长期毒性试验中,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
(用全部动物或有代表性的部分动物,也可以另设分
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
(国食药监注[2010]129号)

ICH S1A: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指导原则; ICH S1B:药物致癌试验;
ICH S1C:药物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
FDA:啮齿类动物致癌性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统计学考虑; FDA:致癌性试验设计方案的提交;
药物致癌试验剂量选择原则


适当超过人体治疗剂量的一个安全范围;
能被耐受而无明显的慢性生理功能失调,并 且生存情况良好; 根据侧重于药物性质和动物适用性和人体数 据;


能阐明数据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药物致癌试验应考虑的因素
以下几个因素表明药物存在潜在致癌性, 可能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已证明与人有相关致癌性的结构类似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分布数据可提供受试药是否得到充分暴露
实例
某单位仿制一个细胞毒抗癌药物(注射剂)
安全评价结果: 单位的结果: 1、刺激性试验: GLP资质单位的结果:低剂量相当于人临床等效剂量。 高剂量高于临床5倍,每组8只兔子,设恢复期,观察可逆 性。评价:有刺激性反应,恢复期后恢复。 某单位(非GLP资质)的结果:高于临床剂量6倍。每组 3只,评价:无刺激反应。
新药研发中的毒性发现
临床前阶段 : 毒性问题是新药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 约占全部开发失败的40%;
临床阶段: 临床药效则成为开发失败的重要原因, 约占Ⅲ期临床试验失败的75%;
20世纪10大药害事件


汞:
汞中毒, 铊中毒, 粒细胞缺乏症, 肝肾损害, 肾损害、溶血,
(1)局部刺激性试验(血管、皮肤、粘膜、肌
肉等) (2)溶血试验 (3)过敏试验(主动和被动)
实例
某单位仿制一个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注射剂)
安全评价结果: 单位的结果: 1、过敏性试验: GLP资质单位的结果:低剂量高于临床剂量5倍(相当于人 临床等效剂量)20-30%动物死亡。高剂量高于临床10倍, 50-60%的动物死亡,每组8只,剩余动物评价高于临床剂量 5倍(相当于人临床等效剂量)无过敏反应。 某单位(非 GLP 资质)的结果:高于临床剂量 10 倍。每组 6 只,无动物死亡记录,评价无过敏反应。
1400
ng/mL Plasma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3
5
7
9
11 Day
15
不同给药方案的毒性反应不同
图. 某化合物不同剂量给药方法的血浆药物水平。 (化合物为脂溶性,它的PK 半衰期较长)
TK支持合理的给药间隔、给药方案
图 . 化合物C在不同给药程序的血样药物水平。
刺激性试验注意点
血管刺激性: 1 、动物数量:兔,每组 8 只;单次给药 4 只,多次给药 4 只, 可逆性观察2只(单次和多次各留1只)。 2、可逆性观察:必须进行恢复期观察。
肌肉刺激性: 1、取材方法:给药部位1.0cm*1.0cm,纵切面 2、显微镜观察:必须详细观察注射部位
仿制药的安全评价试验的注意点

我国药害大事记
齐二药事件(2006-05)——亮菌甲素注射剂
鱼腥草事件(2006-06)——鱼腥草有关的注射剂 欣弗事件(2006-07)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 佰易事件(2007-03)——血液制品(白蛋白)注射剂 华联事件(2007-07)——甲氨蝶呤注射剂(阿糖胞苷) 博雅事件(2008-06)——免疫球蛋白注射剂 完达山事件(2008-10)——刺五加注射液
组或者卫星组专门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
毒代动力学研究通常与毒性试验相同的三个
剂量
动物毒性试验拟用的相同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比较暴露程度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范围
最基本的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与毒性试 验并行或者伴随) 在毒性试验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给药后测定 多时间点血药浓度,计算AUC和其它动力学参 数。 应用范围: 单次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研究 生殖毒性研究 遗传毒性研究 致癌性研究
其构效关系提示有致癌危险性的药物。


在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中有癌前病变的药物。
在组织内长期潴留的母体化合物或代谢产物导致 局部组织反应或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的药物。
进行致癌试验考虑的因素
用药期限和暴露量 :
预期临床用药期至少连续6个月的药物; 某些类型的化合物可能不会连续用药达 6 个月,但可能以 间歇的方式重复使用;
药物发现及研发过程
LO CE
靶标 确认
发现阶段
非临床阶段
临床阶段
I期 II期 III期
投放市场 Ⅳ期
CS
FHD
PD
Submission
从药物发现到投放市场,都要对药物进行毒理研究
6-15 年
LO= 先导化合物优化 CS=候选药物选择 PD=产品决策 CE=候选药物评价 FHD=首次用于人 Submission=申报
死亡585人 死亡1万人 死亡2082人 死亡107人 死亡500人
醋 酸 铊: 氨基比林: 磺 胺 酏: 非那西丁: 碘二乙基锡 反 应 停: 氯碘喹啉: 心 得 宁:
神经毒性、脑炎、失明, 死亡110人 海豹样畸形儿10000多, 死亡5000人 骨髓变性、失明、受害7856人,死亡5% 眼-皮肤-粘膜综合征, 受害2257人
异丙肾气雾剂: 严重心律失常、心衰, 死亡3500人
21世纪10大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头孢曲松钠的安全使用问题(与钙使用,婴儿死亡) 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丙肝抗体阳性率增加 甲磺酸培高利特撤市(心脏瓣膜病) 马来酸替加色罗撤市(心肌梗死、脑卒中) 含钆造影剂的安全问题(肾源性纤维化病) 罗格列酮的安全性受质疑(心梗和心源性死亡) 注射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中混入长春新碱(N受损) 感冒药禁用于2岁或以下儿童(死亡) 哺乳妇女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硫酸普罗宁与胸腺肽注射剂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仿制药非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新药研究概况
仿制药的安全评价试验 模仿药(Me Too 药)的安全评价试验
毒代动力学试验
致癌试验试验
我国新药创制专项全面实施
新药发现研究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产业化
上 市
500个 候选药物
200个 临床前研究药物 GCP 8个新药安全评价中心(GLP) 100个 临床研究药物 26个新药临床研究中心(GCP) 10个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39个企业为主体的药物技术创新平台 99个关键技术研究 21个创新药物孵化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