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22-01
摘要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模式
一、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
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
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
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
2.“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
3.“过山车”理论。
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
“倒u型”的曲线。
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上述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1.“两型社会”建设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2.产业面临转型。
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面临生态转型。
2007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3134.8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8.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2:44.57:43.91;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三、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5.81×104平方公里,不到湖北省面积的1/3,却集中了全省1/2的人口和超过60%的生产总值,见表1,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根据刘嵘等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
环境、技术、生活等多方面,其中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gdp。
目前,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有co2排放量、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和植被覆盖率等。
武汉城市圈碳排放正努力控制。
据统计,2006年武汉城市圈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044838辆,2007年909784辆,2008年为861691辆。
能源利用结构可以从一、二、三产业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来分析。
2.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模式构建。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
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区域创新节点改善能源结构,实施碳源控制;通过产业生态转型的方式,建立产业链,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以改良生产方式以减少碳过程中碳汇量;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力量,约束人们生活方式的高碳化消费,共同创造文明节约的生活氛围。
见图1。
四、结语
武汉城市圈作为一个地域空间体系和城市经济联合体,具备低碳经济实践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中外能
源.2009(1):17-21.
[2]吴雄.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路径.现代经济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