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1)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发展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路子。
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确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能源消费行为,对于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
同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为各地区和各个产业部门具体的能效技术经济目标,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总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数量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2)强有效地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除了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外,还要规定最低的商业储备。
维持国内石油的备用产能,是一项昂贵的政策选择。
为了建立备用产能,需要在国内石油供应链上的许多环节进行重复建设,包括钻井、采油、输油管线和炼油厂等。
(3)到本世纪末,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的特征是碳的排放已经大幅度的降低,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民众生活在无污染,或污染度极低的自然环境当中。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原油化石能源即将耗尽,难以继续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然要求。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许多层面多策并举。
一方面大力提高原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从碳源上遏制碳排放的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油化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开发新能源,既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碳的排放,又可以为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低碳社会的建成需要假以时日,但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出到本世纪末建立低碳型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只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国才能有效地推进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低碳社会的建设。
(4)到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人类依靠大量地消耗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建立起制造业的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目前,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的暴露在了我们眼前。
一是化石能源的无节制消耗排放了大量的C02,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
二是人类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且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
一方面是资源即将枯竭,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这样下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不可能。
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个改变是传统的发展范式的改变,由化石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向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1)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推进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理顺能源管理体制、建立有效能源保障体系的前提。
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时间不长,旧的秩序未打破,新的秩序未建立。
因此,要从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进一步地培育能源市场的发展成熟,形成竞争态势。
继续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积极打破行业界限,促进能源产业融合。
(2)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方向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使全国人民普遍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
“十一五”能源规划中强调节能优先,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就是要从需求方面改变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优质能源服务的局面。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制定更严格的能效标准和实行更高的能源价格,让超量使用能源的用户付出较高的代价,以保证大多数居民享受到供热、供水、供电等基本能源服务。
培育良好的节能型生活方式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的多。
必须看到,由于目前我国节能法律和法规不健全,节能宣传也不够深入普遍,大多数群众的节能意识还比较淡薄。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节能意识,拨出专款支持开展大规模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广泛传播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
推动社会生活方式朝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变,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选择节能型消费模式。
(3)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全社会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
健全的节能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能源供求和制定、落实节能政策的主要依托。
要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职能;配备得力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和责任,使其依法、规范地履行职责。
同时,应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形成健全、高效的政府节能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和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
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价格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如果能源价格不合理,各类资源就不可能向有利于节能的方向流动,节能措施也就难以落实。
要把合理调整能源价格体系、改革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作为重要的节能基础工作抓紧抓好;继续深人研究开征能源消费税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实施燃油税的条件,适时推出这些税种;制定节能产品鼓励目录,对生产和使用列人目录产品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对采用先进、高效节能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加速折旧政策或给予奖励;指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节能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增加节能信贷,督导地方政府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技术研发和建设节能示范工程。
(5)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有效降低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比较成熟、可以规模化开发并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等。
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新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商业化发展的水平,不管是从资源、技术还是从产业的角度,可再生能源在一段时间内都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可再生能源份额将越来越高。
因此,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4.34下降到4.87,平均每年下降0.52。
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对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空间仍然很大。
2000年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的单位产品实物耗能指标国际先进水平只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的24.1%,20.9%,44%和69.7%。
是年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在能源领域,中国一贯以节能为先,今后仍必须坚持这一战略。
因为只有节能才可实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
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5%以上。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其能源强度年均下降少要保持2.3%。
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2)调整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利用基础之上的。
在这三种化石能源之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
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都属于无碳能源。
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减少对煤炭消费,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的必然选择。
(3)遏制奢侈浪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
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能源科技发展新的驱动力,低碳能源技术是能源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提高能效、必须优先开发和选择洁净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视可再生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掺研究和探索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是引导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强需求拉动和政策导向力度,加强技术研发体系的系统化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
制定相应的路线图和实施策略,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道路。
4、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1)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2)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4)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5)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6)水电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7)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减排合作国际碳市场是减排的有效机制,未来需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
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方面的合作,尽管我国是全球CDM市场最主要的项目合作国家,但是买方倾向于低成本、减排量最大的项目,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密集型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项目的发展。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增长很快。
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CDM与JI的交易额在2006年有了巨大增长,达到了约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