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阅读能力是认知、分析、整合能力的综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里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1.阅读能力的认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辨析、领悟、筛选、联想、比照、品味、质疑等心理活动,其核心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
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培养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阐释含蓄语句的能力;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揣摩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章得失的能力。
只有选择合理的阅读策略及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效果。
2.良好习惯的培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有的人“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人阅读时则从不作批注,有的人能进行迅速的略读,而有的人拿起书来一字一字从头读到尾。
阅读习惯的不同往往会导致阅读效率的差异。
夏丏尊先生曾说:“读书的时候,常在书上把我所认为要紧的处所标出。
书籍到了我的手里以后,我的习惯是先看序文,次看目录。
页数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读,篇幅大的,只把正文任择一二章节略加翻阅,就插在书架上。
”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是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学生应自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
惯。
3.阅读技巧的选择
有选择地读我们在读书前首先得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我想从中学到什么新的信息?然后再
开始阅读,这样,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会被选取、吸收。
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
(菲汉默顿《智力生活》)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我们想知道的。
”(歌德)有目的,有选择,阅读效率、能力必然会提高。
因此,书不都是为念的,有的是浏览翻阅的,有的是参考备查的,有的是应熟读背诵的。
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细嚼慢咽。
4.阅读难易的把握
文章有难易之分,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
这些难点又往往不是一下子可以扫除的,这时大可不必执着于一点,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当做到“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读书遇到难关时,往往会在“放得下”的酝酿过程中,不期而然地迎来突破难关的良机,得到喜出望外的收获。
欲擒故纵,这是为古今中外众多学人的读书实践多次证实过的良好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科学所反复验证过的一条规律。
美国学者詹姆斯·l·亚当斯在《突破思维的障碍》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常见的思维障碍之一,便是不善于促成酝酿的过程,不会等待时机。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等待时机。
从具体到抽象,从
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古人曾把阅读的步骤概括为十二个字:“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
这是符合阅读的认识过程的。
阅读是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
读书就好比登山,不管怎样,都得从山脚开始攀登。
读书也当循序渐进。
书本中有许多最基本的信息,它们是使阅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牢固正确地抓住这些信息,领会文章的大意。
“学,须先理会那大底。
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
”领会了文章主旨,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得失才会成为可能。
朱熹《性理精义》中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这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视野的拓展
课外阅读是增加阅读量,是泛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
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就同一些高尚的人谈话。
我们平时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写自己,也是与别人谈话。
课外阅读要规定学生读古今中外名著。
读优秀的健康的书籍和刊物。
要求学生了解揣摩主旨,摘精彩词语、句子、段落、写读书笔记,谈自己感受。
要摘录自己感兴趣、健康向上的句段,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要把摘录的文章尽量用到日记中、写作中、说话中。
各种文体,广为阅读,不求固定数量,只求有阅读习惯就行,可在任何闲暇之余,随手翻阅。
还可以多看电视节目,如《综艺大观》、《焦点访谈》、《正大综艺》、《开心辞典》、《百家讲坛》等栏目,让学生每周抽两个小时看看这些好的节目,既受到学生的普通欢迎,又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了文学熏
陶。
一些家长、老师反对学生看课外书籍、看电视,这是极端错误的。
6.阅读形式的创新
树立创新阅读的理念。
创新是阅读的目的,如果没有创新,阅读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如果一个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没有说过一句自己的话,岂不成了“鹦鹉学舌”?只有在阅读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位。
如我们可让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补写句子、仿写句子、扩写句子、自拟问题。
我们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补写内容或续写情节,借此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说话、学写话。
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写别人未写过的话,就是创新。
学生每次阅读都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每次都在创新,在搞发明创造。
学生也会因此而获得成功感、愉悦感。
日积月累,就养成创新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
7.阅读与活动并举
开展语文活动的专题研究,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促进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朗诵、猜谜语、口头作文、竞赛、辩论会、讨论会等。
专题研究可两周一次,主要针对阅读方法探讨或某作家作品的看法。
如《如何阅读古代诗歌》、《如何阅读古代散文》等。
教师确定主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自己命题。
不求统一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就当前社
会热点问题,人们普通关心的问题,组织学生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视野。
学生真正意识到:光阅读书本不行,还要阅读社会、阅读自然。
实现真正意义上阅读量的扩展。
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
8.阅读与写作结合
定时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写作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为了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课余时间常常是见缝插针,广泛涉猎,博览深思,写作的愿望越强,阅读的积极性就越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将每次课堂作文中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在班上传阅,通过传阅,让学生找出每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形成共同的心态:千锤百炼,努力写好每一篇文章。
还可将优秀的文章向报刊杂志推荐。
学生为了写好文章,课余时间往往会进行广泛阅读,天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平时又注意观察生活,勤于记录。
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因而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旺。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
它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用。
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
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