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讲补阳药: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关于补阳药,前面介绍了鹿茸是比较重要的,它兼有多方面的功效,是一个掌握的药。
下面在教科书上,连续有三味补阳的药,巴戟天和下面的淫羊藿,还有仙茅这三味药,这三味药非常相似,它们都是补肾阳、强筋骨和祛风湿的药,所以它们的基本功效,都可以有这九个字,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那么这个巴戟天作为一个补肾阳的药,在这一组药当中,就是和后面两味药相比较,它是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温燥性最小的一味药,因为这一组药,它都兼有祛风湿的作用,那么祛风湿,它辛能祛风,苦能燥湿,都有一定的温燥之性,相比之下,这个巴戟天在这方面,这个温燥的性质最不明显,所以尽管这样,它也是属于偏于温燥的补阳的药,所以这一类的药,用于阳虚证,它更适合肾阳虚的筋骨痿软或者一些生殖功能低下,或者阳痿这样的一些病证,但是它容易耗伤肾精,所以这一类的药,一般都要求配伍补肾精的药或者补精血的药,这样子才能够达到我前面讲的不至于火起锅干,就是既予锅下添火,那么又予锅中加水,所以在配伍的时候,就是要适当地注意,单独用这一类的药,就有温燥之嫌,这是关于巴戟天的第一个功效,补肾阳。
那么我们这个书上,巴戟天加了一个益肾精,这三个字可要,可不要,所以同学们可以打一个括号,能记你就记,不能记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一类的药,本身就是偏于温燥的,温燥的药,补肾精的作用,一般都不会强,如果说它补精的作用强,它就不会燥,一般不强,所以在过去的中药教科书里面,巴戟天没有这三个字,但是在文献记载,巴戟天有一部分的本草学里面,又谈到了它有一定的补精的作用,但是即使承认它这个功效,它也是比较微弱的,所以对这个药,这个益肾精三个字,它有那么一点作用,但是很不明显,也可以忽略,如果和现有的其它的教材,为了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就不要求记,并不是它的一个很主要的特征,那么强调它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的温燥性比较小,与它有一定的补精的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个功效不重要。
那么另外这个药,它又是个祛风湿的药,所以它也可以用于风湿痹证,所以它既是一个补虚的药,实际上也是一个祛邪的药,那么它是个辛温的,有的书上也是说辛、苦、温的,它既可以祛风,也可以散寒,还可以除湿。
有一定的温燥之性,那么关于它的强筋骨,它既可以用于肾虚的筋骨痿软,这个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那么肾虚,肾精不足,往往也会影响到肝血的亏耗,那么这个时候它不仅仅是骨骼失养,那么筋也可能失掉了充养,表现出来是筋骨同时的痿软无力,所以单纯的肾阳虚,或者肝肾两虚,出现了这个筋骨痿软,那么它可以使用。
这个风湿痹证日久,累及了肝肾引起了筋骨痿软,也可以用,这个就是我们在祛风湿药当中的第三节,兼有强筋骨的风湿药,五加皮、寄生或者狗脊,那么这一类的药,它们互相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功用大同小异,只不过我们前面在祛风湿药当中学的哪几味药,一般称的是补肝肾、强筋骨,我们这里一般说的是补肾阳,就是它温补作用更明显一些,更主要是作用在肾,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我们在讲后面药的时候再来提,所以这一类的药,可以和前面的五加皮、桑寄生那些药可以前后对照,它们都是既是补虚的药,又是祛风湿的药,既可以用于肾虚,或者肝肾两虚的筋骨痿软,比如说五加皮用于小儿发育不良的五迟、五软,那么桑寄生也可以用于肝肾亏虚的,甚至于胎动不安,现在甚至于肝阳上亢也可以使用,那么这一类的药,那么同样是这样的的情况,用于肾阳虚,也用于风湿痹证,兼有筋骨痿软,这是关于巴戟天。
那么这个药名称,现在不是很清楚,这个巴一般认为与这个产地,川东地区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和湖北的这个西部或者西北部的这个地方,一般过去称为与巴有关的(地方)。
为什么叫戟天,这个也没有人把它解释清楚。
那么这个药材,很主要的特征,它是用的根,这个根皮非常厚,那么有的时候是粗细很不均匀,一段一段的,就象我们见到的那个动物,包括猪那种大肠,好象有的一节,特别粗,中间又有一段很细,再一段很粗,它这个根皮很厚,里面的木质的心很细,就象讲远志那种情况,当然它比远志要粗一些,所以在药材当中,有要求去心的,也是因为它的木质部,占整个根的比例,并不是很多,所以现在的药材里面往往很多是不去心的,所以这个不是绝对的要求,这是关于这个巴戟天的药材,那临床上有时候常常用盐水来制,制了以后认为能增强它入肾补虚的作用,另外也降低它的燥性,所以一般作为一个补肾的药,那么一般是要求炮制的,如果主要用于祛风湿,那也可以生用。
下面第二个药,淫羊藿,这个是以这个药的功效来命名的,它本身是这个小檗科的一种草本植物,最典型它有三个小的枝,每一个枝上,有三片小叶,所以有的把它叫作三枝九叶草,这个(是)它比较典型的外观的性状。
那么我们上次讲这个藿香,这个藿就比较粗糙,豆类的叶,那么这个淫羊藿,也是这个叶片比较粗糙,类似于豆类的叶那样子,那么前人认为这个羊吃了这种草之后,交尾的能力增强,次数增多了,所以根据它的这样的一个现象,把它命名叫作淫羊藿,当然这个名称,过去有的认为它不是很文雅,所以给它了一个名称,叫作仙灵脾,但要注意有的人就把仙灵脾,误认为前面讲的威灵仙,那么威灵仙是一个祛风湿药,仙灵脾是我们这里要学的一个要补肾阳的药物,所以这是在药材方面,和它的名称需要搞清楚的。
那么这个淫羊藿作为一个补肾阳的药,它基本作用也是补肾阳,但是在这一组药当中,它的壮阳作用相对比较明显,我们刚才说它的名称,就是根据这样一个作用来命名的。
现在研究,这个淫羊藿,它能够使这个男性的精子的数目增多,而且精子的活力增强,所以男性的不育证当中,因为是精子的数目过少或者活力不够,那么这样子而引起的这种不育证,它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对于阳萎,也有一定的改善,所以在中药当中,凡是强调它主要在针对肾阳虚的这个性功能下降或者生殖机能降低,就说肾阳不能很好地主生殖这方面的,那么往往加上一个壮字,把它称为壮阳药,壮阳药呢,就有一点狭义的,主要针对是肾阳虚的,这个性功能减退或者生殖机能降低,所以这个传统在用语上,有一个小小的区别。
所以淫羊藿的这个作用,它强于巴戟天,所以巴戟天我们书上就没有要这个壮字,但是其它有的书上,也是有的,那么巴戟天在这方面也是有作用,常常也是用于阳痿、生殖机能低下这一类的证候的,它不如淫羊藿,这个是淫羊藿在我们书上,这个应用一的第一行后面,专门强调以壮阳见强,它能够补肾阳,以壮阳见强,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强调,那么联系了它的名称来历,这很容易记往的。
但是淫羊藿的温燥的性质,强于巴戟天,更加温燥,所以用淫羊藿来壮阳,来治疗这个不育、不孕或者阳痿,那么更要配伍补精血的药。
因为这个肾阳,要以这个肾精作为物质基础,或者以精血作为物质基础,那么不能单纯地振奋功能,不然的话就容易进一步地耗伤肾精,所以用于肾阳虚的阳痿不育,宫寒不孕,这是指女性的,这是男性的,那么它都可以使用,但是注意和滋补的药配伍。
另外它也能祛风湿,那么用于风寒湿痹。
那么它这个强筋骨,同样可以用于肾虚的筋骨痿软,也可以用于风湿痹证兼有的筋骨痿软,而且这方面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在古代本草里面,淫羊藿有一个名称就叫弃杖草,好象筋骨痿软的时候离不开一个手杖,帮它在行路或爬山,运动的时候,那么用这个药,服用了以后,不需要有这个拐杖、手杖来帮忙了,弃就是丢弃,抛弃了,不需要了,用不着这个手杖了。
意思就是使筋骨强健了,这个个体更加有力了,那么腰膝酸软改善了。
所以现在在治疗很多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的这样的一些腰腿疼痛,淫羊藿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还有人单独地研究也发现,它能够增强骨的密度,所以也是从实验研究来应证了淫羊藿是强筋骨的一个药物,现在用于老年性的骨质退化、骨质疏松,很多方里面,它也是配伍补肝肾的药在一起使用。
那么另外在我们书上,加了一个祛痰止咳,这四个字,大家也是可以记,也可以不记。
那么要求记,这个淫羊藿是近二、三十年,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发现的,它可以治疗这个咳喘痰多,尤其通过药理实验的研究也得到了应证,所以也常常用于一些老年性的慢性支管炎、咳喘痰多的情况,尤其属于阳虚的这种患者,甚至于还发现了它能够降血压,比如治疗妇女更年期引起的血压偏高,这是当代对淫羊藿应用的一个发展,那么记住了它,我们知道了它的发展的一些动态,完全可以在临床上选择使用,又不能够硬性要求,是我们现在的其它版本的教材,对淫羊藿的这个功效,还没有及时地增补,在其它的书上,没有要求。
所以基于这一点,如果在以其它的教材为准,考试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涉及到这个淫羊藿止咳平喘或者祛痰止咳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又不是严格地要求,但是从实用价值来讲,那么大家最好把它记住,这也是我们把它放在功效的正文里面的主要的理由,所以这个严格地讲淫羊藿和巴戟天一样,就是九个字,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所以这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这个淫羊藿的温燥的性质,强于巴戟天,所以配伍的时候更加注意,尤其是在单用的时候,容易耗伤精血。
下面的一个仙茅,这个仙茅也是补肾阳,也长于治疗阳痿或者生殖机能低下,性功能降低这一类的(证候)。
那么最早的这个仙茅,是通过佛教,从印度在唐代传入到中国来的一个药,所以我们书上首先见于《海药本草》,李珣的,这个是唐代的一个专门以收载外来药为主的一个专门的本草。
那么据史书里面的一些资料,或者本草文献里面的一些资料,在唐代以前,在宫廷里面,或者在一些士大夫这些里面,经常依靠服用一些矿物药、金石药,希望能够壮阳,能够增强性功能或者提高生殖的功能,或者其它的健身的(目的),所谓的服石的风气,服用矿物药,因为服用矿物药,比如说以丹砂,就是朱砂这些为主的,那么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很多人都因为中毒,所以在这个时候,慢慢地认识到了那些矿物药的危害性,所以当时,这个佛教从印度、南亚地区来的一些人来传教的,那么就从南亚地区,带来了仙茅这种药,当时就是献给皇帝,最早就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当时他就作为一个秘方保存,就秘而不传,宫外的人不许知道,那么就在宫中使用,后来安史之乱,这种记载就散落在民间,民间知道这种仙茅是一个壮阳的药,那时候就追风,民间就普遍地把它作为一个壮阳药来服用。
同样它又是一个在补益药当中,唯一的一个有毒的(药),那么过用了,它会产生中毒的症状,那么比较轻的,可以出现麻木、舌头肿胀,严重的也可出现这个昏迷、昏厥,甚至引起更严重的,比如导致死亡这样的后果。
所以一直到了宋代,那么仙茅作为一个壮阳药,长期地使用,它的毒副反应,在民间也普遍地知道了,所以这个风气慢慢地也就这样子淡下来了。
所以在这个《证类本草》,就引用了当时一首诗,叫作《仙茅诗》,那么也就是指出仙茅有很明显的毒副反应的,其中《证类本草》引用了两句,就是“昨日才持仙茅去,今日人來乞墓銘”。
就是昨天你在要求服用仙茅,但是今天就听说你就在找人给你写墓志铭了,就已经引起了死亡,当然这个是一种形容,那么也是说告诫人们要注意仙茅这个不良反应,尤其作为一个壮阳药,不能轻易地乱用、长期服用,所以我们这里,仙茅作为一个一般了解的药物,它是补虚药当中,有明显毒副性的,尤其是(有)毒性的,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药,那么它的基本功效,仍然是九个字,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