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勤读力耕利己达人
显微镜中大世界,微生物里有乾坤。
近日,微生物教研室被评为我校优秀教研室。
该教研室由陈华葵院士1950年创建,一直坚持“注重规范、狠抓改革、培养队伍、提升质量”的发展方针,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高水平的基层教学组织,有着重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优良传统,科教融合特色明显。
“我们可以接受采访”,微生物教研室的负责人陈雯莉教授的一句回信,不仅消除了之前我们的各种顾虑,更让人兴奋的是,这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了解陈老师、去揭开微生物学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神秘的面纱。
“三化五式”担重任
微生物教研室现有20人,9位教授,9位副教,2位讲师。
年龄从30岁到61岁不等,全部坚守在一线岗位上,面向各院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前沿课程12门,承担36班次1000余人的繁重教学任务,责任重如泰山。
该教研室坚持“教学内容系列化、实践教学综合化、教学体系立体化”的“三化”教学理念,采用问题式、探究式、案例式、教研互动式、双语式等“五式”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教学人才培养,推进深化教学改革。
在理论教学中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真切的感知各个微小世,在带给学生最前沿的、最深入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兴趣,并给学生以后的保研指明了方向。
在一旁的郑老师说道:“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象已经常态化。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微生物教学讲求理论与实验并重,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由于微生物实验所需器材复杂特殊,要求极高,往往每学期第三周才开课,老师们第一周就开始准备相关事宜。
实验课面向36个班级,每班40个学时,人员众多,课程繁重。
实验室从周一至周五全天都不得“安宁”,指导老师一站就是数小时,聆听一场场属于试管与培养皿的音乐会。
尽管站得腰酸背痛,老师微笑的面容不改,耐心接受同学们的疑问,改正一处处错误,指导一个个步骤。
同时,由于各地教学条件不同,学生的实验基础参差,为了保证实验效率,老师们私下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小灶”,有针对性的从最基本的操作教起,不放过任何一处问题,不落下任何一个同学。
教研室还开设了暑期微生物培训班,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地,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吸纳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
载着厚重,一路继往开来
微生物教研室以教材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标的,推进并深化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从1947年陈华癸院士主编《土壤微生物学》起,60年来,教研室先后主编了10本微生物学理论教材,3本实验教材,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其中《微生物学》(第五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同时教研室获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而且《微生物学》(第七版)将由陈雯莉老师主编,4月17日将在我校与四大农林大学受邀老师开展编写会议。
在微生物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前有众多前辈悉心灌溉,后有一批有志之士继往开来。
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该教研室采用导师制,试讲制,实验预讲制,跟班听课制,外语培训及出国进修等方法让青年教师建立极强的归属感,迅速融入集体,在先进的教学培养制
度的锻炼下成为骨干。
7位教师中有6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1位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不仅如此,近10年来,该教研室主持了1个国家级教改项目、4个省部级教改项目、2个校级教改项目,分别获4个省部级教改成果奖,并率先在我校开展了《微生物生物学》双语教学,建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
在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陈老师用期待、肯定的语气说:“由于教研室任务繁重,在科研教学成果与外界分享方面做得还不够,为此我们将加强与各方面的成果分享交流。
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将教改提升一个档次;也希望年轻老师都能出国进修,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带回更多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还希望能够邀请到国外知名教授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到我校授课。
”
一滴汗水,一份收获。
近年来,该教研室先后3人获湖北省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2人获校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5人获教学质量优秀二、三等奖,被誉为我校优秀教研室当之无愧!如陈老师所说,就是因为教研室成果如此丰厚,才更要兢兢业业,秉承传统,锐意改革,跑在时代的前列。
在此,编者也祝愿我校微生物教研室能继续昂其精神,扬其意志,与科学共舞,与时代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