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穿刺术(修改稿)
2.根据血肿位置,选择适 当的穿刺点沿穿刺方向 进行穿刺(穿刺时电钻 一定要正转及顺时针旋 转),钻透硬脑膜。 3.将钻头与电钻分离,用 无菌剪刀剪开钻盖与三 通针体连接封条最窄部 分,拔出钻盖,三通针 体不动。
4.将钝头针芯插入三通针 体内,并与三通针体 一起平缓地推入至血 肿边缘。
5.将引流管一头与三通针 体侧引流口连接,一 头与注射器连接,拔 出钝头针芯,将密封 环放置在三通针体上 端平面内,将无孔盖 帽与三通针体拧紧。
(1)头表摆放标志物
(2)确定血肿穿刺层面
(3)确定血肿头表穿刺点(G)
(4)确认血肿穿刺平面、头表穿刺点
• A)确定血肿穿刺的深度 • B)按定位原理穿刺血肿 • 分以下四步进行: a.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b将选取好的穿刺针在头表穿刺点G钻透头皮 直达颅骨外板。c调整穿刺针尾上下方向,使穿刺针 体始终保持在头表水平标记线平面上,即是让穿刺 针体保持在血肿最大穿刺平面上。d在上述基础上 再调整穿刺针前后方向,让针尖直指穿刺靶点H, 此时把持好电钻和穿刺针穿刺方向,钻透颅骨内板 和硬脑膜,穿刺血肿。
(二) CT片定位法
• • • • • (1).确定CT扫描基线 (2).确定血肿穿刺平面 (3)确定头表穿刺层面线 (4)在CT中血肿穿刺平面切层 图上确定头表穿刺点(G)
①首先根据CT片提示的病灶侧眼(瞳孔)、耳(孔)
位置,确定扫描层面面种类,在患侧头皮上将基底
层面线标记出来
②常规横断扫描采用的基底层面线有以下几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杨 杰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
一、微创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1、高血压性脑出血
(1)脑叶出血≥30ml; (2)基底节区出血≥30ml; (3)丘脑出血≥10ml; (4)小脑出血≥10ml; (5)脑室内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性脑室积血者; (6)颅内血肿出血量虽然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 重神经功能障碍者。
选择穿刺长度的依据,同时测出头皮到血肿外缘的距离,作为在
血肿内操作的依据,但要考虑到穿刺针侧孔的位置(侧孔距针尖
0.5cm),
④在患者头部标出三条线:
第一条线:为正中矢状线,做为参照线和参照平面。 第二条线:为实际CT片的基线。 第三条线:是血肿最大层面线,标出平行于基线的一条线。 ⑤根据CT片上测定的距离,在血肿最大层面线上标出穿刺点。
点穿刺。
1、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脑内出血,出血量<50毫升,可做单针穿
刺。
2、丘脑出血<10ml或基底节出血<20ml,破入脑室者,只做单 侧脑室引流,再根据Ⅲ、Ⅳ脑室铸型的情况,决定是否做腰 穿。
3、丘脑出血≥10ml、基底节出血≥20ml,破入脑室、做血肿穿 刺+同侧脑室引流,双侧脑室铸型者做血肿穿刺+双侧脑室
外形结构及组成: •
1.针钻一体化钻头; 2.钻盖;3.三通针体; 4.针形血肿粉碎器;5. 无孔盖帽;6.钝头针芯; 7.密封环;8.引流管; 9.连接管;10.连接封 条。
.使用方法:
1. 选定好所用的长度规格,取出 出厂时已配好的一体化钻头,与充 电式手钻(转速≤700转/分)直接 连接固定(与钻头根部留有适当距 离),钻头垂直向上,扣动电钻扳 机,观察钻头转动,发现钻头摆动, 应将钻头取下,转动方向重新安装,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钻头转动平稳 为止。
2. 外伤性颅内血肿
(1)急性硬脑膜外、硬膜下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
≥10ml,病性较稳定预计短期内不至于发生脑疝者。 (2)亚急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3)脑内血肿参照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处理; (4)颅脑损伤并发有脑室出血和阻塞性脑积水者。 3. 其他类型的颅内血肿: 如新生儿自发性颅内血肿,抗凝治疗后脑内出血(严重凝 血 障碍除外)、moyamoya病、不明原因的脑内血肿。
四、专用治疗室的准备
• 专用治疗室每天须用有效消毒剂擦拭及紫外线照射2次, 定期作空气消毒和细菌培养。 • 室内配有良好照明,备有手术床,急救药品车,血压、心 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及通气导管、气管插管及呼 吸气囊等设备。
五、微创术方案的选择及全程治疗原则
(一)微创术方案的选择
应该根据不同的出血形状、出血部位、出血量,选择单点或多
• 通过CT机直接测量头表穿刺点G到穿刺靶点 H的直线距离(厘米),GH距离就是我们所 要选择穿刺针的长度,也就是确立穿刺针在 左右方位上深度;通过上述方法所确立的头 表穿刺点G、穿刺靶点H以及这二点的连线 GH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穿刺针在颅内水平面、 冠状面、矢状面的具体方位,穿刺靶点H也 就是上述三个面的交汇点,还是颅内血肿简 易三维立体定位的基本原理。具体操作步骤 如下:
引流。
4、大量出血或不规则血肿选择双针穿刺,先做低层面的穿刺, 再做高层面的穿刺,进行对口冲洗和引流。 5、大量出血破入脑室,可选择双针穿刺+脑室引流。 6、多发出血,根据各部位血肿量的情况,选择单刺或多针穿 刺。
7、小脑出血,先行侧脑室引流,再行血肿穿刺。 8、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根据血肿量,选择单刺或多针穿刺。 9、原发性脑室出血,可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引流。
肿)应选择双针穿刺,第一靶点选择靠下的位置,以便快速解
除血肿对脑干的压迫,第二靶点选择靠上、血肿量较多的层面, 与第一穿刺针距离>2cm。 3、脑叶、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靶点应选择在靠近颅骨的血肿最 大层面。
4、伴有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应加作侧脑室穿刺。
5、小脑血肿穿刺必须避开横窦、枕窦,穿刺点根据CT确定。小 脑半球血肿进针方向应与矢状面平行,小脑蚓部血肿,穿刺点 应自中线旁2cm向血肿中心穿刺。
YL-1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用途及特点:
•
本产品设计为针、钻一体化,最大的特点在于采 用硬通道技术,不切割神经,是用颅骨自锁技术, 不需缝合头皮即可将穿刺针长期(一般不超过1周) 固定在血肿靶点,应用正压连续冲刷液化原理,结 合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血肿进行连续冲洗、融 碎、液化、引流,直至血肿清除,而非机械式的破 碎,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病人颅压保持平稳,病人带 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使用时方便、简单、安全, 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再出血。
二、手术时机的选择:
1.手术时机选择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分为: 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 早期:发病48小时内 延期手术:发病48小时以后
自发性脑出血
• 如果病情趋于稳定,建议手术在发病6小时后进行。条件允
许或病情进展的,可进行超早期手术。
• 如果病情快速进展,复查CT血肿明显增大,有发展成脑疝
• c.调整摆放在前冠状位直尺摆放位置,如上 述举例中某患者,应使摆放在前冠状位直尺 6cm处正好落在正中矢状线上(相当于CT片 上P点),在摆放在最外侧矢状线方位上直尺 7cm处(相当于CT片上R点),用一棉签从 此点R出发,平行于前冠状位直尺,并向中 线延伸,直达患者头表,用龙胆紫在头表点 表记,此点即为头表穿刺点G的确切位置。
(三)定位方法
颅内血肿穿刺定位是微创术治疗的关键步
骤,准确的定位对提高血肿穿刺成功率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节重点介绍临床上较
常用的CT片上简易三维立体定位法。
(一) CT引导、标志物定位法
该方法是在CT扫描的同时,按照三维立体定向的
原理,对所穿刺的血肿进行准确的定位。其原理是 通过CT扫描的层面图选择血肿最大切层作穿刺层 面,即确立穿刺针在水平(三维中的水平面)面上 的方位;穿刺平面和穿刺靶点确定后,通过移动头 表标志物摆放的前后方位,来确定头表穿刺点的位 置,头表穿刺点和穿刺靶点的连线即是将来穿刺针 在最大血肿穿刺平面(三维中的冠状面)前后方位 上位置;
周围脑组织内发生小血管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红细胞外漏 使周围脑组织坏死层逐渐出现
不可逆的组织坏死与功能丧失
三、专用器械准备
1、手枪式充电电钻。 2、根据血肿深度选择相应规格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
肿粉碎穿刺针。
3、一次性5ml注射器2支,10ml注射器1支。 4、无菌引流袋1个。 5、血肿手术包:包括治疗巾(4~5块)、敷料、弯盘、量杯、 剪刀、限位器、血管钳等。
趋势或已经脑疝者,应立即手术。
• 部分病人经内科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仍持续昏迷, 或呈嗜睡状态,复查CT显示颅内血肿仍有占位效应,中线 结构移位,仍应手术治疗。
外伤性颅内血肿
• 急性硬脑膜外、硬膜下血肿,原则上应尽早手术。 • 亚急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择期行手术; • 脑内血肿参照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 • 外伤性血肿选择病情较稳定的时间段手术,脑挫裂伤、脑 肿胀严重的颅内血肿,应以选择开颅手术为宜。
形血肿粉碎器并拧紧, 利用血肿冲洗液或血 肿液化剂,经针形血 肿粉碎器用力推入血 肿(只能推注,不能 抽吸,否则会损坏粉 碎器),对半固态及 固态血肿进行连续冲 刷和融碎。切记推注 药液不得超过5毫升, 等量置换。
9.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并
夹闭,通过针形血肿粉 碎器注入适量血肿液化 剂(一般不得超过3毫 升),拧下针形血肿粉 碎器,换上无孔盖帽并 拧紧,夹闭4小时后开 放引流。重复抽吸、冲 洗、液化、引流,直至 血肿清除,拔出三通针 体。
2.超早期手术的理论依据
• 30分钟后(血肿形成),其周围脑实质出现海绵状变性(海绵 层) • 3小时后海绵层变得广泛 • 6小时后靠近血肿的脑实质出现坏死(坏死层),坏死层外侧 的小血管(静脉)周围出现环状或片状出血灶的(出血层),再
外为(海绵层)
• 12小时后坏死层与出血层融合成片
血肿的机械压迫 血液成分的浸润 局部压力的增加
4、其他: 对各种脑血管病和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的,可立即手术,以解除或缓解脑疝。这种治疗也可作为急性颅 内血肿开颅手术前的重要施救措施,为开颅手术赢得时机。
(二)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