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矿系国有全资进出口企业,年进出口总额逾8亿美元。
宝港作为上海五矿的大客户,每年从上海五矿进货1亿到1.4亿美元。
上海五矿方面的材料显示,2005年2月23日,上海五矿和宝港油脂签订了一份《代理进口协议书》,协议约定由上海五矿为宝港油脂代理进口5.5万吨阿根廷大豆,由上海五矿对外签订合同,对外开立信用证,办理对外付款手续,并负责货到目的港后的报关、报验、卸货及提货手续。
同时,《协议书》约定,宝港油脂在协议签订日将总货款10%的保证金交予上海五矿。
余下货款带款提货,但最迟不得迟于上海五矿对外付款前5个工作日将款划入五矿公司指定的账户,在未结清货款前,货物的所有权仍归上海五矿所有。
随后,上海五矿在2005年5月2日至5月12日,将59306吨大豆全部卸货并报关完毕,原本宝港油脂必须付款1.558亿元,但其在9月1日前分期共支付6000万之后,剩余的9500多万未支付。
上海五矿参股的上海金泰粮油国际贸易公司,也有一笔价值0.95亿元的货被宝港提走,同样没有开出提货单。
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共有1.9亿元的货物被无单提走。
而且,上海五矿表示,他们从市场上了解到,其中部分货物已经被移库转移加工,甚至销售。
2005年10月11日,经南通市中院裁定,宝港油脂进入破产以中储公司为保管商进行库外派出监管方式的动产质押业务的分析报告日前,总行对中储授信10亿元,用于开展中储公司库内及库外派出监管模式下的动产质押、仓单质押业务。
南京分行尤其重视对以中储为保管商进行库外派出监管模式下动产质押业务的创新与拓展。
总行对中储授信下达后,南京分行成功获批1户,授信金额1500万,目前已经实际投放1500万。
南京分行在该种模式产品的先期拓展中,在产品流程与形式、法律等问题上反复推敲和研究,与总行积极联动,取得了总行法律事务处、总行公司部的书面认可意见,在系统内处于领先地位,结合实际操作体会与系统内外案例经验,进行分析报告。
一、风险控制分析企业动产质押,具有悠久的金融历史,同时由于企业原料、产成品具有随时变化的特性,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动产质押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金融课题。
当前以广发、中信为代表的部分商业银行(称为货押业务)在动产质押产品的运用上具有相当的规模。
基本模式上采取以仓单质押为主,主要针对一些商业贸易企业。
从该项产品历经5年的实际风险表现来看,目前经验数据表明其出险率低于传统产品。
近日南通宝港油脂的金融风波当中,浮现出动产质押业务的一些隐患,南通市商业银行以成品豆油为质物的融资,由于监管商与企业的勾结,以及银行的监督不力,出现了质物丧失的情况;一些当地其它银行以库存大豆为质物的融资,在法律保全时因对应性遇到了认定问题,结合其它动产质押出险的问题,我们归纳了几方面的主要因素:(客户选择)1、质物丧失。
原因:主要原因是监管商与融资企业的勾结。
在宝港油脂的案例当中,保管商与融资方进行了勾结,丧失了监管职能,导致银行质物被融资企业挪用。
其它一些以钢材市场仓库为保管商的案例当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剖析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除却保管商本身信用问题,关键在于这些保管商与融资企业原本就具有较长时间的仓储业务关系与密切的人脉关系。
保管商原本是以收取融资企业仓储转运费为收入来源的,在作为银行监管商时仅有微薄的储运费加价或是纯粹义务。
双方的业务利益关系,尤其是融资企业作为保管商的强势客户,是导致保管商与融资业务勾结或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分析:宝港案例的教训说明,即使保管商具有数亿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仍然不能确保其履行监管义务。
保管商的资质,并非风险防范的唯一要求。
我们之所以力推以中储为派出监管的动产质押模式,是因为在实践中发现。
这种模式下的目标客户,多为较大型的生产或贸易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
尤其是与中储没有仓储转运业务利益关系,也没有天然的人脉关系。
中储作为我行引入的监管商,向融资企业收取的是监管风险担保费用,其业务收入随银行融资发生而发生,随银行融资收回而终止,在这种模式上保管商与银行利益完全一致,履行监管义务的自发动力充足,监管措施能够主动到位。
这一点我们在比较保管商对自有客户的监管配合程度上有切实的差异体会。
因此,我们认为,以中储为派出监管的动产质押模式,保管商履行监管义务的能力和意愿,不受双方利益干扰,远远优于保管商监管其自有客户。
2、质物所有权问题原因:在一些风险案例中出现融资方由于为商业贸易企业,在保管商的仓库内与多家同类贸易商进行同质贸易业务(多见于钢材大市场),由于商业关系经常进行串货、换货、赊销、代销等商业行为。
因此交付保管商保管的质物由于频繁变动,核实其所有权变的相当困难,而保管商是不负责企业交付的质物所有权的。
在此种情况下,一旦银行查证质物所有权不力,则在出现融资风险时保全质物会遇到较大的问题。
分析:以中储派出监管模式的动产质押业务,主要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商或专业销售商自有仓库内进行,由于企业自有仓库用于生产需要,非对外提供仓储业务,此外企业原材料、产成品相对品种单一,在银行验证质物物权时简便易行(查证进货发票)。
因此在质物物权的清晰程度上,远高于中小贸易企业在仓储保管商库内进行动产质押业务。
3、质物对应性质物的对应性,是保障质物对抗第三人的重要条件。
在宝港案例中银行质押大豆在申请质物保全时遇到法院的认定问题。
原因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普遍采用了底线控制型的动产质押方法,即要求监管商监控一定数量底线的质物,允许质物流动串换。
此种方法被广泛应运于钢材经销商的仓单质押业务,比较简便易行。
虽然这种方法在性质上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是有效的,但是由于质物不断串换,银行没有最新质物的单据证明,一旦遇到法律保全,则难以说明质物的对应性,引发质权争议。
分析:根据总行对中储该项业务授信时,重点考虑了这个问题,因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方法,即“清单臵换型”。
规定在每次质物变化时,必须登记“质物调节通知书”,由融资方、保管商、银行三方盖章确认,并且通过合同规定,赋予该通知书与“质物清单”同等法律效率。
这种方法最大程度保证了质物对应性和操作灵活性,但是对于保管商的操作要求较为烦琐,一般的保管商不易接受。
以中储为派出监管模式,中储收取月息1‰左右的高额监管担保费用,在履行银行较为烦琐的监管要求时,实践中表现出理想的配合程度,同时生产型企业的库存原料和产成品变化比较中小贸易企业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利于监管。
因此我们认为,“清单臵换”型操作模式,加上中储的配合意愿,基本解决了质物对应性上的法律瓶颈。
4、重复质押原因:重复质押是银行质权争议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企业将动产重复质押给多家银行,这种情况在多家监管商在同一仓库内进行监管以及保管商与融资方勾结时容易发生。
分析:以中储为派出监管时,我们的前提要求是首先将企业自有仓库租赁给中储,使之在法律上成为中储的租赁仓库。
租赁费我们在实践中设定为1元,经过法律咨询这在法律上是成立的,给价的计算理由是可以将租赁费与租赁后企业应付的仓储费相抵。
由于质押是以“转移占有”为成立条件的,中储在完成租赁后享有了仓库的控制权利,有权排除其它银行委托的保管商进驻监管,同时协议保证我行不允许其它银行委托的保管商进驻,也不作为其它银行的保管商进行监管。
这种方法有效堵截了可能出现的重复质押漏洞。
5、控制不力原因:保管商不具备监管的有效手段、人力、硬件设施,造成保管控制不力,导致质物灭失短少。
分析:以中储派出监管模式的动产质押,保管商由于是租赁企业自有仓库,限于成本等因素,派驻人员有限,对仓库的控制能力的确弱于在监管商自己的仓库,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弱点。
但是从“监管”角度来说,实践当中我们的体会是“监”更重要于“管”,因为从出险案例当中分析,因为管不住而导致融资方强行抢夺货物造成质物短少的案例几乎未见。
因此,只要“监”的有力,“监”的到位,及时发现情况,才是避免风险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求中储对每一单业务除签订三方质押保管协议外,另外出具保管方和融资方的具体监管细则协议,明确保管方在监管过程当中应当在哪些环节、哪些岗位派驻哪些监管人员,行使哪些权利。
由于中储是专业的监管商,在关键环节把握、监管技术上还是具有相当的实力,加上以银行名义定期检查、协调保管商与融资方仓库工作关系,我们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保管商的控制能力。
通过实践体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中储派出监管模式的动产质押,有别于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动产质押金融产品,该产品在操作上具有灵活性,在法律上更加严谨。
权衡风险控制,其切断了保管商和融资方的直接利益这一最易产生风险的诱因,并且把目标客户上升到了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生产商和贸易商,是当前市面流行的动产质押金融产品的升级。
二、市场价值分析1、市场空间当前各家银行动产质押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集中在以钢铁、汽车、成品油等行业的中小经销商,并且这部分市场的优质客户已经被抢占,市场占有格局已成定局,我行的厂商一票通产品在产品性能上竞争优势不明显。
但是以中储派出监管模式的动产质押产品,把目标客户面提升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制造企业和较大规模的贸易企业。
这部分目标客户通过资本积累,能够利用自身的不动产、担保企业资源获得银行融资渠道,由于前述的一些因素限制,多数银行在涉足动产抵押时仍然具有各种障碍,因此,这部分企业的动产资源,未能被银行充分利用。
当前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已经开始类似产品的开发应用,我行的该项产品在技术上和实践上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该项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盈利空间新产品在竞争不充分时可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如果我们经过论证肯定了产品形式后能够抓住机遇努力拓展,就能在利息上浮,中间业务收入上取得高额回报。
当前我们在实践中监管费由融资企业直接向中储支付,平均水平高达月1‰以上。
其实由于银行也在监管中加大了成本,完全可以由银行向企业收取额外的监管费用,再以一定比例支付中储,差额部分即为中间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