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上)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课时教学目标【共8课时】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整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第2课时小数乘小数教学内容: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第3课时小数乘小数教学内容:小数乘法验算(P6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验算,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一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

第4课时小数乘小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的补充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引导、鼓励,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积的近似数(P10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第6课时小数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第7课时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内容:连乘、乘加、乘减,教材第11页例7。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小数混合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第8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8。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使学生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1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1。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2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2、例3。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3.理解被除数个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4.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第3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概括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第4课时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及应用。

第5课时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内容:教材22页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第6课时商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10~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找到和“求积的近似值”的联系.2.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第7课时循环小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会运用近似值或循环小数表示除不尽的商。

2.让学生能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教学重点: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第8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第9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11及做一做,练习六的1、2、3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传人价值。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0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12及练习六6、7、8、9、10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及练习七1、2、3、4、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掌握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3.通过学习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意义,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等。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P38例1,练习八相关练习题(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 P39例2和相关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3课时观察物体(三)教学内容:P41-43例3和相关练习题(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标:1.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