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它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而环境因素中又括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他们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
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长期处在过分赞扬中的孩子,他将学会自负一旦别人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指正,他就会暴跳如雷,难以接受。
在屈辱中生活的孩子他将产生自卑,因为在众人面前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此外,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辩、在埋怨中生活将产生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导致冷漠……诸多调查表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这种心理不健康现象如不给予及时关注与治疗,将会对家庭和孩子造成终身遗憾。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
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
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
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
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那么,在现代家庭中,怎样才能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呢?
(一)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
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
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4、要对孩子宽严并济。
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
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1、尊重孩子,尽管他们年龄小,也要把他们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
2、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要打骂孩子。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应是爱而不娇,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在这样民主自由、宽严适度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必然表现出热情、直率、活泼、开朗、自信、活动能力强、善与人共事、社会适应力等良好等优良品质。
3、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三)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1、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
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2、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
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
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
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总之,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即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即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
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