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课标解读
学生学习方程的困难点:
1、不能很快理解已知数和未知数 的平等关系。
一本书共100页,小明每天看20 页,3天后还剩多少页? 列方程:X=100-20×3 披着代数外衣的“算术解法”
解决方法一:利用直观,使学生感受“=” 表示相等的关系。
《方程》
吴正宪老师建议:能不能在教具上做些文 章,做一个可以让学生到前面动一动的天 平模型,充分发挥天平的作用。
建议三:抓住方程思想的本质、 核心,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方程?
• 教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 西南大学陈重穆教授: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 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要理解方程思 想的本质,它的价值和意义。 • 函数也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s=vt,容易 和方程混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a+b=b+a,是不是方程?X=0是不是方程?不 研究,它们不能帮助寻求未知的信息。
180+120=300
梨+20=90+90
师:想一想,你能在图中找到相等的关系吗? 吴正宪老师建议:天平教具做得好,能不能用的再充 分些? 图一:你能像“天平”那样观察图中谁和谁相等吗? 图二:用相等的式子表示这幅图中蕴含的“天平”。
解决的办法二:将模型与生活建立起联系。
•吴正宪老师建议: 能不能让学生结合方 程讲故事,我一直认 为方程就是讲故事。
• 算术思想方法:是从具体问题的已知数出发,通过 对已知数或计算产生的中间数进行一系列的计算而 达到问题的解。思考的过程往往是从已知数出发, 最后达到未知数。它建立在数的运算之上。 • 方程思想方法:是从设立未知数出发,根据未知数 所应满足的条件,把问题表示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 行同解变形,在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方程两端对 称的等量关系。从表示等量关系、保持等量关系, 到求得方程的解,体现了方程的结构特点。 • 维果茨基:代数对算术就像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
教师请一名学生和自己站在一起,问:我们两个在这儿一站,有方程吗? (1)指明让学生为站在一起的老师和学生构造方程,师在其中有目的地 追问相应的等量关系。 (2)学生身高X厘米,我们两个相差32厘米。陈老师身高180厘米。 师:这次你都能列出哪些方程? (X+32=180,180-X=32)
解决的办法三:在算术法和方程法的 比较对比中强化认识。
图像已经成为了学生分析变 化关系,理解变化关系,呈现变 化关系的重要工具了。图像让抽 象的变化关系变得直观,变得让 学生更有“感觉”了。
对正、反比例教学的建议:
1、让抽象的直观起来。 2、让静止的动起来。 3、让零散的连续起来。
88
《用字母表示数》
唱儿歌 :“ 数青蛙”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生1: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只眼睛无数条腿。
生2: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3: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aa只眼睛aaaa条腿。 生5: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解决的办法:发挥等式性质的作用
“等式性质”的教学价值
1、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算术思 路),不利于中小的衔接,不利于中学代 数起步的教学。 2、更好的体验、感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的关系”,从表示等量关系、保持等量关 系,到求得方程的解,体现了方程的结构 特点。
对“方程”教学的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 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内容,为学生代数 思维的形成做好铺垫和孕伏。
• 建议一:打好算术的基础, 为学生从算数思维向代数思 维过渡做好积淀。
• 建议二:用字母代表数是从 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起 步,要提前做好孕伏。
用括号表示未知数
• 图片
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24 □× □ -□=21
用符号表示未知数
用实物图片表示未知数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a+b=b+a (a+b)+c=a+(b+c) a-b-c=a-(b+c)
“正比例”及“反比例”图 像的价值是什么?教师该 如何发挥好“图像”的作 用,更好地体现和渗透函 数思想?
“运动的观点和变量的意识” 正是函数的核心所在,也 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比 例关系的要害所在,也正 是发挥“图像”作用的非 常好的契机。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关 注学生对图像的认识,感 受图像的作用、图像的价 值甚至是图像的美,为将 来继续学习函数及其图像 做好这种心理准备。
式与方程
正反比例
问题三:如何在方程教学 中帮助学生经历从算数思 维向代数思维过渡(渗透 代数思想)?
•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本质规律 的认识,是分析、处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根 本途径。代数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 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 素材。 • 代数思想是运用字母来代替具体数值进行思 考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抽象思维形 式。 • 算术是“数”的运算,代数是“式”的运算, 这是算术与代数的一个根本差别。 • 算术是代数的基础,方程则是代数的主题。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正反比例
问题四:如何在正、反比 例教学中体现函数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在第二学段中,引入正比例与反比 例,它们 是一类常用的数量关系,这部分 内容的学习是函数思想在小学的体现。
正、反比例的含义:
如果一个量增加或者减少,另一个量按一 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这两个量是成正比 例的量;如果分别用 X 和 Y 表示两个变 量,则可以表示成 Y=aX(这里的a>0); 反 之如果一个量增加或减少,另一个量按一 定的比例减少或增加,两个量是成反比例 的量;如果也用 X 和 Y 表示两个变量, 则可以表示成 Y=a/X ,或 XY=a(这里的 a>0) 。
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 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方程是一种 关系,其特征是“等式“关系,这种等式关 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使我们借 助这一关系,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未知数。方 程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把未知当已知对待 并参与运算,进而求出未知数。(把未知量 先等同于已知量,和已有的已知量进行相关 运算,形成等量关系:从而之后能帮助解答 出未知量)源自要让学生感知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是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 解更加丰富,二是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 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及学习 一般的函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中应与实际情境紧密联系,用 学生可以理解的具体的方式呈现这些内 容,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以及 两个量之间变化的规律的角度来理解并 掌握这个内容。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正反比例
策略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 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1、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2、处理好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3、处理好技巧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4、注重计算与生活及解决问题的联系。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一本书共100页,小明每天看20页,3天后还剩多少页? 方程: X+20×3=100 部分(未知)+部分=整体 100-X=20×3 整体-部分(未知)=部分 算术:100-20×3 整体-部分=部分(未知)
2、书写格式的错误:不能区分恒等变 换和同解变换。
恒等变换: 式的相等是恒等变换 3X+2X+9+3=5X+12 X+6=10=10-6=4 把“=”看成一个指示去做运算的记号。 (算术思想: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同解变换: 2X+6=30 它们有相同的解X,彼此间是同解变换。 2X=24 X=12
兴隆第三小学 崔桂云 聂秀芹
赵丽君 艾艳会
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 3、常见的量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 3、式与方程
4、探索规律
4、正反比例
5、探索规律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正反比例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考考你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