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
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
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
(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
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
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
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
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
空间生态以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形成高度分层的空间现象。
正是生态因子空间分异过程决定了空间生态的格局。
(3)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
景观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在区域景观整体性形成过程中,人地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康、永续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共生互赢的格局。
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是对景观环境中人群行为的充分规定,人群行为的合理或不合理性及其程度都通过人居环境和人地作用行为体现出来,是景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
5、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
(1)景观生态分类
构建合乎逻辑的适合评价区实际情况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是进行景观生态分析和景观生态评价的前提。
景观生态分类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景观进行划分,景观分类单元既要体现景观的综合性, 也要表明景观的生态学意义。
根据上述景观分类原则和类型划分结果并结合龙门县情,在构建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中拟采用三级分类单位,即景观类型、景观亚型和景观型。
其中,根据景观功能、人为干扰程度和活动强度,划分出自然景观、人工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 3 种景观类型。
在景观类型内,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被及斑块性质划分出6 种景观亚型.在景观亚型内, 根据生态条件相似性、生物量、生物生产力或经济密度、植被生活型及地表覆被物相似性等划分出15 种景观型(如图1)。
2 景观生态评价
2.1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景观基底分析
景观基底是景观的背景地域, 对景观性质和动态有决定性作用, 确定景观基底是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首要任务。
广东省龙门县1984年自然景观、人工经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面积比例分别为80.0%、18.5%、1.5%,而2003年时三者的比例分别为80.3%、16.2%、3.5%。
显然自然景观长期以来一直是景观的基底。
说明龙门县的景观具有较高的自然性,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较高, 景观稳定性也高,景观生态系统对改善和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也较强,且这种格局在近20年时间内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尤
其是自然景观组分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只是随着城乡建设发
展,人工景观的比例增加较快,但人工景观主要是由人工经营景观转化而来,尤其是由耕地转化而来。
(2)景观多样性分析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及时间方面的多样性, 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景观多样性分析不仅是了解景观现状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景观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景观元素所占的比例,通常按Shannon-Weaver公式计算:
式中D为景观多样性指数,P(i)为第i种景观类型所占总面积的比例, T为景观类型总数,Log是以2为底的对数。
D值越大,则景观多样性越高。
据上式计算得出,1984年和2003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是2.749和2.742.由此可见,龙门县景观类型较为复杂多样,在近20时间内景观多样性指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均匀度指数表示了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分配的均匀程度, 计算公式为:
.式中E为均匀度指数,H为修正了的Simpson指数,Hmax是在给定丰富度T条件下景观最大可能均匀度,H和H max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log是以2为底的对数。
据上式计算得出1984年和2003年
景观均匀度指数分别是0.6319和0.5683.由均匀度指数可知,龙门县景观均匀度一般,甚或偏低,在近20年时间内景观均匀度还有所下降。
2.2 景观生态稳定性评价
景观的基本稳定性是由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生命周期的物种起决定作用的高亚稳定性类型决定的, 这种类型表现的是抗性稳定性, 即对主要来自外部的随机干扰作用(包括环境不确定干扰和人类不确定性干扰)和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反馈作用)具有恢复和抗阻能力。
抗性是指景观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下抗变化的能力, 恢复是指发生变化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根据龙门县景观生态系统的组成、景观基底性质及景观格局分析可知, 龙门县整体景观生态系统是较为稳定的,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因而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
此外, 由于龙门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水热条件极为优越, 导致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恢复力很强。
2.3 景观生态质量定量评价
(1)指标选取、赋值标准
景观评价通常包括对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景观美学价值等几个方面的评价。
针对龙门县景观生态要求, 选择景观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景观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景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影响等 3 个方面作为评价目标, 相应地选取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稀有性、土壤性状、生物生产力、恢复力、
观赏性、宜人性、水土流失等10 个指标, 每一个指标分4 个等级, 分别赋以4、3、2、1 分值. 龙门县景观生态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如图2
.(2)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根据景观生态评价的要求和项目研究目的, 选取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功能、景观多样性保护、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和发展旅游业作用等 4 项作为景观生态评价的目标层,并建立如图3所示的层次结构。
通过构建层次间判断矩阵, 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经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见图4 )
(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包括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
单项指标主要根据对研究区景观类型的调查和分析比较。
而综合评价结果则由综合评价指数(CEI)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i为单项指标评价分值,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数目,CEI值是确定景观生态类型状况的主要依据。
根据龙门县景观评价的要求和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的需要, 并参照自然保护区CEI值分级标准,将龙门县各景观生态型按CEI值划分
为4个等级,分别是:0.8<CEI≤1.0,景观生态质量很好;0.6<CEI
≤0.8,较好;0.4<CEI≤0.6,一般;CEI≤0.4,很差。
评价结果如
图5
即可得出龙门县景观生态质量基本状况(见图6)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知, 在近20 年的时间内, 龙门县总体景观生态
质量不但没有下降, 还略有提高。
因为景观生态质量达到较好以上的
景观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由49.3 % 提高到61.7 % , 但同时属于较差
等级的景观类型也比 2 0 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虽然其占总面积的
比例很低, 对总体景观生态质量影响不大, 但因其属于极度退化生
境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类型, 属于景观污染源, 对龙门县的整
体生态环境形象会造成严重损害。
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龙门县在未来的开发中应注意对较差等级景观面积增长的控制。
总之,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纽带,由最初的定性的仅能评价少数几个功能的模型方法,现已进入定量化、多学科交叉,多功能评价阶段。
我国的景观生态评价工作虽然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但受到广泛重视,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