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教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8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生:法家。

师: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

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

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2、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课堂设问: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注意利用课本的材料萧规曹随来说明汉初采纳黄老之学是正确的,曹参这样做,是坚持清净无为,不扰民生事,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3、黄老之学的影响(作用)课堂设问一:黄老思想的实施给西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导学生想出汉初的文景之治,进一步说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堂设问二:黄老之学在西汉历史地位的演变?提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到汉武帝时期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4、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

原因:(1)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同时,黄老无为而治,造成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课本)。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课本)新儒家学说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形势需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命群臣荐举“贤良文学”之士上书对策。

由皇帝提出问题,叫“贤良”们回答,征求治国方略。

在众多的上书中,早年研究《春秋》、景帝时做过博士的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董仲舒(约前179—前104)的对策,特别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想一想:如果你是董仲舒,提出什么样的思想主张才能引起汉武帝的特别重视?引起汉武帝特别重视的思想主张为什么能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1.董仲舒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大一统理论: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作用: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2)“天人感应”学说(基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3)轻徭薄赋论: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三纲五常”理论: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三纲”则为“王道之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

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目的和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课堂设问二:思考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神权限制王权。

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提示:教师分析总结得出其特点是外儒内法。

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课堂设问: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提示:(1)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汉武帝即为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设问一: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法?提示:积极:(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导致中国的落后。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的比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教学反思】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展示视频材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