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二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二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因;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并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难点】一、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罗斯福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一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使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又成功地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可以说一战后,美国成了当时世界经济中心,经济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1929年,胡佛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讲中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可是,短短八个月后,美国却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美国能走出低谷吗? (出示课题:第2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什么是经济危机?请同学们根据政治经济学并结合教材,思考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能否避免或根除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㈠何谓经济危机?什么是经济危机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几段资料吧。

(出示资料,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资料一: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资料二: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教师引导过渡)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根本不是!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

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

他们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家却在把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毁掉。

这不是“真正过剩”。

因为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一方面加强剥削;广大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者的“相对过剩”。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产品廉价卖给劳动者,而要毁掉它们呢?资本家要追求利润。

产品毁掉后,“物以稀为贵”,资本家就能保证产品高价,保持高额利润。

资本产主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忍,在此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是什么原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经济危机呢?(出示第二小标题)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次危机与以往的危机一样,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这就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要协作。

但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不断扩大再生产,打破平衡,激化各部门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这一矛盾的形成在美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首先,美国20年代的柯立芝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的,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国家收入分配不均。

贫富分化加剧,一方面是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扩大。

第二,美国当时盛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

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实际上是使民众把以后的收入提前消费了,从而掩盖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于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美国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终于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激化爆发,导致经济大崩溃。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小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份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抛售; 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小字部分后回答: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

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

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

股市崩溃了。

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

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

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这次经济危机与以往相比有何特点呢?(出示第三小标题)㈢经济危机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第49页第二段后讨论,教师总结)第一,范围特别广。

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

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㈣经济危机的影响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的小字及《美国旧金山等待领取救济金的平民》插图,使学生认识到失业的严重性和就业的困难。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

1929年3月,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时曾吹嘘“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但到头来美国广大劳动人民都由于付不起房租,而只好住在用破烂铁皮木板搭起的临时住房里。

人们把这种贫民住房区称为“胡佛村”。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3、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

出示第二子目)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㈠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师导)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

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 700万。

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出示第二小标题)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课件或幻灯出示罗斯福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施新政。

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令。

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

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学生回答:金融业。

)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