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复习教案第二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1)当①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②卖方市场。
(2)当③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④买方市场。
◆温馨提示“供”与“求”两个方面均影响价格。
商品的需求量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称为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这称为供给定理。
2.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⑤基础,价格是价值的⑥货币表现。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在其他条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⑦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⑧越低。
◆温馨提示要区分“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两种不同的说法。
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对价格只是影响作用。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⑩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温馨提示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即商品的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也会上升。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反向的,即商品的价格上升,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会下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1.综合分析:引起价格变化的多种因素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常把物价上涨或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很不全面。
应该多角度理解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1)商品价格涨跌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商品的价格一般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2)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这里是“主要”,而不是“完全”。
(3)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一般地说,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
(4)纸币发行量也会影响商品价格。
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时,会引起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
()引起价格涨跌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
如:地区差异、反季节差价、市场垄断、国家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商品的新鲜程度、哄抬物价等也会引起价格涨跌。
总的说,价格的变动,价值是主要的决定力量,供求关系和其他因素是次要的影响力量。
【例1】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
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解析:首先判断曲线的走向:一般情况下价格和需求成反比关系,因此,曲线的走向是向下,故排除B、D两项。
然后确定两条曲线的位置:由于价格补贴使农民实际购买价格下降,因此在同样价位的情况下家电市场需求量增加,A项为减少的情况,项为增加的情况。
故选择项。
答案:◆规律总结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成反比,该题正是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价格补贴对需求的促进作用。
在该题中,农民享受补贴,实际上相当于降低了购买价格。
2.难点突破: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1)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2)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越高。
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3)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4)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这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所以说,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
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例2】假设某国生产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9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每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每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10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不变,则2010年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小时B.7小时.7小时D.8小时解析:由于两企业的产量相当,且只有这两家企业,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单位商品平均的劳动时间。
由题意知,2009年两企业的总劳动量为10×6+8×10=140(万小时)。
又据条“其他条不变”,推出2010年两企业投入的劳动总量仍是140万小时。
2010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意味着其产量为10+10×20%=12(万)。
乙企业没有发生变化,产量仍是8万。
于是:2010年生产每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为140÷20=7(小时)。
◆触类旁通此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计算题是考查商品价值量这一知识点的常见题型。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区分开三对概念: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3.误区警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与等价交换原则是否矛盾(1)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
所谓等价,就是要求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应当与其价值相符合。
(2)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行的表现形式。
这种波动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
(3)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与买者的相互竞争,使价格高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卖者与卖者的激烈竞争,使价格低于价值。
反过,价格的高低变化又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与供求之间的这种双向制约,使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制约,使得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商品价值这个中心,而不会偏离太远;从单个的商品交换过程看,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相符合的。
即等价交换是对商品交换整体的、本质的概括,而并非每一次交换都必须使价格与价值绝对相等。
【例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货殖列传》)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解析:B项明显错误,题干中经济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项与题意无关。
D项错误,供求关系不影响价值,影响价格。
故选A项。
答案:A4.正确理解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相关商品主要包括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
用表格的形式直观的表达出就是:【例4】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
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
这说明()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解析:玉米是生活必需品,故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
玉米价格的上升造成小麦的需求量上升,这是因为二者互为替代商品,故选A项。
答案:A1.(2009安徽高考,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
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商品,在其他条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A.364元B.400元.20元D.776元答案:B解析:某商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要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设为X,则1× 260=(1+30%)X,得X=200元。
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商品,那么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为2×200=400元。
2.(2009江苏高考,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的一半,其他条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______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A.2 B.4 .8 D.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