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比一比,激趣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口算比赛吗?2、出示比赛规则:(1)本次比赛共8道题,限时30秒,算对一题可得20分。
(2)以4人一组为单位,哪个小组的总分最高,哪个小组可以获得优胜小组。
3、出示比赛题:(1)43 -(23+17)(2)450-0÷450(3)50+100 ÷2 (4)25 × 4÷25 ×4(5) (50+90÷2) × 3 (6)82+21-82+21(7)90+10×5 (8)630÷9+8师:刚才我们小组之间进行了比赛,并选出了优胜小组,如果把我们班分为男女两队来比,又会是哪队赢呢?应该怎么比呢?预设:生:男队会赢,因为男队人数多,女队人数少师:这样公平吗?你能想出一个既公平又公正的方法吗?预设:生:使男女生人数相等再比较。
师:男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来比较呢?(学生思考)预设:生:用男生总分除以男生人数得到男生的平均分,再用女生的总分除以女生人数得到女生的平均分,再进行比较。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引出课题并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1例,初步理平均数的意义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师:认真观察主题图,要解决“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叙述要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条件)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2)算式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结合学生口述,用多煤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14+12+11+15)÷4=13(个)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得出了每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谁再来说一说,这个13表示什么意思?(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又,把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出示例2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要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你想怎么比较呢?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思考: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应如何比较呢?学生: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男女队分组计算后比较女队:(18+20+19+19)÷4=19(个)男队:(19+15+15+16+20)÷4=17(个)19>17(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数据时,运用平均数更公平合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2)以男队的平均踢毽个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出示男队踢毽个数和男队踢毽的平均数,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是17个,17代表每个人实际踢了17个吗?你是怎么理解17这个数的?它与19、15、16、20这几个数比较,处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平均数并不是男生队每人实际的踢毽个数,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可能有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它处在一个中间水平。
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不代表个体,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师: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平均数吗?(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师出示搜集到的其他平均数的应用例子设计意图:练习联系生活三、巩固练习1.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 ,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 ,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学生分男女组进行练习,并集体订正答案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 )A.(16+24+35+21)÷4B.(16+24+35+21)÷12C.(16+24+35+21)÷365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四、拓展应用1、球场里有6个人在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多少岁? 学生猜测后师出示6个人的年龄:他们分别是:35岁、5岁、8岁、7岁、9岁、11岁师:你觉得15能代表这几个数的平均水平吗?这些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比较大?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4035302520151050季度小结: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去掉极端数据后,请你算出这5个人的平均年龄。
2、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在卡拉OK大赛中选手的得分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为什么?出示: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要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仅是知识、方法的强化,更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的良好契机。
一个好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统计并计算男女生口算比赛得分情况,并比一比看哪队获胜?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不仅让学生强化巩固了统计知识、平均数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平均数》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所以在教学平均数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糖,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
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所以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一样的。
另外,平均数在日常生活照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学生也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这一组数学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针对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说一说,分一分,议一议,想一想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与理解。
《平均数》效果分析“平均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平均分”等。
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我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效果: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2、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3、体现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4、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培养学生能灵活的应用平均数;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用“比一比”“猜一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努力创设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平均数的意义理解这一难点上突破不够。
《平均数》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内容90页、91页例1、例2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由例1和例2构成,例1通过呈现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由此,总结出球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度。
例2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用平均数比较两个队的踢毽成绩,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