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解读,分析,元素提取及应用
——徐悲鸿
摘要:徐悲鸿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
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
其留给后人的名画数不胜数。
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八骏图》。
徐悲鸿生平
徐悲鸿原名寿康,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作品背景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
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盛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
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
他还画了“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
他借马的形象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
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2)作品价值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个创造。
他的
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他的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总结
经典作品解读,分析,元素提取及应用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而在我认真完成这次的论文《经典作品解读,分析,元素提取及应用——徐悲鸿》时,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原来美术的世界如此的美,如此的蕴含着画家的伟大和崇高的信仰。
让我知道,原来一幅画的背后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
让我知道,想要成功就得要多么努力。
让我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画家的艰苦奋斗史。
而这些,将是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奋斗的关键,基础。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备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作为我们踏入社会的一个通道,一个关卡,只有在这里更好的培养我们的素质,才能持一个优秀的通关卡跨入我们真正的人生。
而,只有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床罩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获得这个通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