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服务项目-内容参考一

社区服务项目-内容参考一

目录1、项目背景 (3)2、项目需求 (3)3、项目对象 (4)4、项目目标 (4)5、基础理论 (4)6、项目预期成效 (5)7、项目实施 (6)8、项目预算 (9)9、项目目标系统评估 (10)10、参考文献 (10)11、附件 (12)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之情绪疏导计划一、项目背景:据上海市残联的有关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本市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万—20万人。

针对精神疾病患者,有精神病院、社区康复站等,然而针对其家属的直接服务却很少。

精神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特有的病程特征,不仅对患者的劳动能力有破坏性影响,而且使照料者负担极为沉重。

患者家属是护理照顾患者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患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由于家属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长期照料和监护责任,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多个方面。

加之经济负担加重、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精力过渡消耗、疾病难以治愈和高复发等特点,时刻影响着患者家属的精神感受及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因此,患者家属需要更多的情绪疏导及更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在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的过程中,一些家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家庭功能,如日常照顾、教育、休闲、情感、社会化等,直接影响到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增加了其融入社会的难度。

2、由于长期照顾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常常会经受经济以及心理上的各种压力等。

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家属的参与投入会减少,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家庭也同样会出现家庭压力或其他问题。

3、缺乏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帮护网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之间脱节,造成系统化服务网络的缺失。

4、资讯通道不畅,一些有需求者不知道哪些福利服务可以享受,或者如何申请,这些福利措施的美意丧失殆尽。

二、项目需求:(一)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疏导和处理由于长期照顾带来的诸如焦虑等心理、社会问题,提高照顾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从而改善家庭环境,增强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家庭功能,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家庭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亲密的社会基本单位的作用。

(二)在社区中建立互助性支持网络,使得在突发情况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减少无助感。

(三)建立资讯通道,使得有需求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了解可能的福利服务及申领程序。

三、项目对象: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四、项目目标:(一)总目标: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与此同时,建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之间的互助性体系,促进社区和谐。

(二)具体目标:1、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2、针对社区: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残疾人互助体系,创建社区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扶持的社区文化。

3、针对民间社会组织:通过民间资源的整合,开拓社会组织的项目,提高专业能力。

五、基础理论:(一)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

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

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

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习俗、制度和机构等。

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善于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深层原因,从改变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入手,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增权赋能理论社会工作专业自产生以来尤其是近30年,有关增权的研究一直是专业中的一个主题。

在社会工作文献中,权力通常等同于个人的适应能力或才能。

适应是指人类实现和环境的良好匹配,以便可以生存、发展和实现再生产的持续积极的努力。

进一步而言,权力亦指人们对环境拥有表达的能力,以便控制、组织、整合自我和环境,从而有利于生存、安全和平衡。

此外,一个人的权力感是和作为人类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等密切相关的。

再者,权力似乎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发挥功能:当一个人对他人和环境施加影响时,作为回报他会获得一种从认可、身份和地位的角度来看的“重要感”,反过来这种感觉会促进其积极的自我形象、身份和权力。

以此为据,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获得权力,途径则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案主参与其中,增强各方面能力,实现与环境的适应和良好匹配。

(三)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

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六、项目预期成效:a)通过压力缓解等训练或活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习得更多的应对压力技巧。

b)通过沟通、表达技巧训练,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更好地与精神疾病患者表达关怀、与他人顺畅沟通。

c) 3.通过有关精神疾病的讲座,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获得正确的药理和康复知识,了解更多的精神疾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及需求,提高照顾能力,建立更为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

d)通过定期小组活动,建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之间的互助网络,减少无助感,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e)发放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福利政策等的宣传折页。

f)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参与到走访调研及项目活动中来。

七、项目实施:(一)人员准备:1、成立专门项目组,主要人员由社会工作者协会内的专业工作人员组成。

由项目督导、项目负责人、注册社工共计七人组成。

(二)具体活动开展进程:1、走访调研2010年5月—2010年6月,走访塘桥街道调研。

(1)走访塘桥街道全部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评估现状和需求。

(2)联系心理、精神卫生医生、社区组织和机构等,确定合作的具体时间和项目,为活动的开展做准备。

(3)走访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组织,收集与精神疾病患者相关的福利信息和社区资源,编集成宣传单张或折页。

2、组建志愿者团队(1)访谈类志愿者:2010年5月,联系社会工作、特教、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志愿者,就走访调研开展先期培训:志愿者将从熟悉问卷开始,跟随社工进行家访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视其能力安排独立家访。

(2)活动类志愿者:2010年7月,在讲座、团康活动逐渐开展的过程中,志愿者将参与到场地的布置、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带领、活动观察和记录等事务中。

(3)专业类志愿者:针对讲座和活动,招募、组织、培训一部分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提供专业服务。

(4)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及情感支持。

说明:以下活动将根据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所照顾的患者程度的高低,适当调整方案。

3、生活护理类(1)2010年7月,邀请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康复老师在塘桥街道开展一次“因为爱,我想更了解”的药理和康复知识讲座,使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有一个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在家中提供更为体贴的家庭照护。

4、情绪疏导类(1)2010年8月,邀请心理学老师和社工合作在塘桥街道开展一次“因为爱,我想更爱你”压力管理和情感支持的讲座,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缓解在长期照顾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且教授压力缓解的技巧,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更为全心全意和长久的家庭照护。

(2)2010年8月至11月间,开展“我们是一家”小组活动,邀请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参与,组成封闭式小组,分阶段具体学习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5、人际沟通类(1)2010年12月,邀请心理学或社会工作专家在街道开展一次关于“因为爱,我想更亲密”的讲座,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学习与其交流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2)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开展“我想对你说”小组活动,邀请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参与,组成封闭式小组,分阶段具体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正面的语言与人沟通和交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6、评估(1)每次活动结束后,社工将和参与活动的老师及志愿者一起讨论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不足,及时调整以后活动的内容、时间等安排,并完成活动记录和评估。

(2)2010年4月,社工和志愿者一起将福利政策、社区资源宣传折页和简易版的课程文件发放到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中。

(3)在系列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活动记录等资料,完成评估报告。

(三)项目创新性:1、关注照顾者:以往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的需求(尤其是情绪等心理问题以及社会交往的需求)往往是被忽略的,容易导致家庭问题,影响家庭和谐。

本项目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需求,提供政策的宣传和情感的支持。

2、建立家庭互助网络:以往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较为独立,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较少沟通。

本项目的活动开展旨在促进家庭间的联系及互助。

3、志愿服务的拓展:以往志愿者团队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直接服务较少,而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服务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

本项目将志愿者职能扩大到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及其家庭,丰富和完善了其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五)可持续性:(项目如何能够持续运作?是否具有清晰的收入模式,是否具备其它已有或者潜在的资助方;项目实施是否可以对社区和目标群体产生持久影响?500字以内)1、运作的可持续性:(1)需求的持续性:由于家属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长期照料和监护责任,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多个方面。

加之经济负担加重、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精力过渡消耗、疾病难以治愈和高复发等特点,时刻影响着患者家属的精神感受及心理健康状况。

(2)投入的持续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加,期待改善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因此也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而患者家属是护理照顾患者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患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提高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也是刻不容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