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器文明的特征

石器文明的特征

石器文明的特征
B14131025 涂文珺
提要:人类在从早期猿人向“新人”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在体质上与意识上逐渐与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最初文明的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形态——“石器文明”。

关键词:石器原始社会劳动文化农业
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人类开始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列历史总长的99.90%以上,当时也把当地的人住的地方叫做“石器部落”。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体质演化上经历了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体态由猿人向现代人逐渐进化,脑容量不断增加。

人类的劳动上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整个旧石器时代都以打制石器作为重要的标志。

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并且石器种类不断增多,变化速度渐趋加快,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骨器制作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

从直立人使用火、控制火,到晚期智人发明人工取火,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思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宗教和艺术。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人类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

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制作的木棒等简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

人们利用这些工具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
照明、防寒。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种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这些灰烬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北京人不但会有火,而且还能管理火。

除发现了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禽兽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就有2000多个个体,说明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在早期主要是打制石器和加工石器。

在西侯度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三大类型,石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技术明显提高,石器类型也不断增多,同时又新出现了木棒或骨棒打片的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其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山顶洞人。

这个时期的石器呈小型化趋势,骨、角器也相当发达。

尤其是骨针,其细小的孔眼,圆滑的针身,几乎和后来的针没有太大的区别。

针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已经学会缝制衣服,御寒保暖了。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童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于180万年前到距今1万~2万年。

1961年和1962年,考古学者在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后面一座名叫"人疙瘩"的小土山上发掘出成批的动物化石,30余件石器,带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和火烧过的骨头等等。

这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西侯度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中国已经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基本奠定了史前时代中国大地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文明。

主要的区域文化有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文化。

此外,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区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

最早的种植技术极为简单,一般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

后来,史前人发现,凡是在种前被火烧过的地方谷物长得特别好,于是便有意识地先放火烧荒,然后再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的农业产量很低。

史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烧荒以后还需要翻耕田地才能提高产量,于是就发明了挖土翻土的工具--耒耜。

从此人类进入耜耕农业的生活。

河北磁山遗址中出土过石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耜,表明我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烧造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的几块碎陶片,经测定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生产的,是目前我国确切年代最早的陶器实物。

在公元前6000~前4000年的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出现了陶质细腻的泥质陶,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一座专门的烧造陶器的横穴窑。

公元前4000~前3500年左右又出现了较为进步的竖穴窑。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大多数地区的人群不再漂泊不定,而是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场所。

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考古工作者完整地发掘出一座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村落。

整个村落在总体上排列有序、布局规整,显然在开始营建时是经过同一规划的。

这种以壕沟环绕成排房子的特征被称为"兴隆洼聚落模式"。

此后1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又有另外一种聚落模式。

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和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的村落中,所有房屋都环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村以壕沟为界与外部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心凝聚式的居住、活动空间。

不过在这里,房屋大小只是代表不同的功能,贫富分化、等级压迫等现象尚未发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氏族社会的成员。

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后期是指公元前3500--前23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刻。

这时农业、畜牧业生产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一系列文明因素和现象的萌发、涌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世界文明史上,城市的出现宣告了文明的到来。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城市的起源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00年以前。

据统计,目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有五座,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

在黄河流域,建造于公元前2300年以前的早期古城已发现十
几处。

在内蒙古也发现了不少规模不大的早期石城。

1979年在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这座古城甚至有排水系统,城市设施已较为进步。

在科学界,人们通常把冶金术的发明看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而我国的夏、商、周文明正是以发达的青铜文化而著称。

实际上,在夏代以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冶铜、铸铜的技术。

据史书记载,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掌握了冶铜技术。

礼乐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要素之一,它的存在的载体主要有礼仪建筑和专用礼器两类。

礼仪建筑方面,典型的代表有1983年在辽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的一个叫牛河梁的山丘上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1987年发现于浙江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的瑶山山顶的以祭天礼地为主要用途的良渚文化祭坛。

这个时期阶级分化也开始严重起来。

在良渚文化中大型墓地和小型墓地有着天壤之别。

安置在高台上的大型墓葬都有棺椁葬具,而且有数量可观的随葬品。

而目前发现的百余座小型墓地则多数散布在居住地附近,墓穴小,仅堪容尸,随葬品也很少。

这些差异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中发现的人体殉葬。

这些殉葬足以说明墓葬主人拥有生命予夺大权,是高层统治者。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陶器和磨制石器为特征的时代。

从这时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大自然,而是开始能够开发大自然了。

发达的生产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带动社会关系迅速发生变革,为文明社会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石器文明所留下的诸多生产工具、武器与器皿的雕刻、图画、装饰品虽然原始粗糙,但却朴素直观地“记录”了人类最初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朦胧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样式、生活方式与心态、思维,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

为日后的“文字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