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药学院方剂学教案编号:006第四章清热剂一、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及《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
故凡属上述种种原因所引起的里热证,无论是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皆是其适应范围。
三、分类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四、组方大法清热剂虽系以清热药为主,但由于里热证的病位及性质各有不同,治疗之法有严格的针对性,清热药又各具不同功效,因而,组织本类方剂必须随证而异,大抵是热在气分,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热在营血分,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血两燔,则清气与凉血并用;热盛成毒,以清热解毒为主;热盛脏腑,则针对热邪所在的脏腑选择相应药物;属虚热者,又当以清虚热药为主。
此外,由于里热盛可耗气伤阴,可形成“郁火”,可合并湿邪、或引动肝风,故必要时尚应佐以滋阴、益气、熄风,或化湿利湿,或发散郁火之品,照顾兼证。
五、使用注意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
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
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
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五是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
第一节清气分热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
由于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因此应在清泄里热的同时,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天花粉、石斛、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
若兼阳明腑实,配大黄、芒硝之属以通腑泻热;兼胃失和降,气逆欲呕,配半夏、竹茹之属以和胃降逆,若伴有表邪,高热无汗,配银花、连翘、薄荷之属以清透兼施;如热盛引动肝风,合并抽搐,配羚羊角、钩藤、天麻、菊花之属以凉肝熄风。
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伤寒论》刘某,男,88岁,干部,长春市人,2002年5月17日初诊,门诊病例号:0020517010主诉:发热、咳嗽、痰黄1月余,手足发凉,大便秘结2周,头晕3d。
现病史: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痰黄,使用多种抗菌素发热未能控制。
2周后出现手足发凉,大便秘结,每次大便必用开塞露。
现发热、咳嗽、稍喘、纳差、乏力,晨起痰黄成块,手足凉, 3d未大便。
查体:T38.6℃,P96/ min, R24/ min, Bp20/ 12.7Kpa。
唇燥,苔黄干,脉洪而虚,手足凉。
曾患支气管炎,嗜烟,平素血压低。
临床检验:心电报告正常心电图,胸透报告双肺纹影增粗。
诊断:咳嗽、厥、便秘、眩晕(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
证属阳明热盛,津气两伤,厥之病机为邪热内郁,阳不外达,治宜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透达郁阳。
处方:生石膏60g,知母20g,炙廿草10g,党参lOg,山药10g,金银花10g,牛膝lOg,陈皮5g。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2002年5月24日一诊:发热、咳嗽、痰黄明显减轻,手足转温,除服药当日用开塞露通便外一直未用。
饮食量增,自觉气力增强。
查:T36.6℃, P82/min,R20/ min, Bp18.7/ 12Kpa 。
舌苔薄黄,脉稍弱,手足温。
调方:知母lOg ,炙甘草5g ,党参lOg ,山药10g,金银花lOg ,陈皮5g 。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2002年5月31日二诊:诸证悉除,停药。
2002年6月7日随访,未再复发。
[金东明,等. 白虎参汤加味治疗热厥验案.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221]【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 知母六两(18g ) 甘草二两,炙(6g )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基础方。
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功善清解,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配伍特点:清热与生津相配,以清热为主。
方义表析:【运用】伤寒化热温病邪热 阳明气分热盛 →热蒸肌肉→壮热面赤→热伤津液→烦渴引饮 →迫津外泄→汗 自 出 →热胜于经→脉象洪大入里清热生津君 石膏 臣 知母佐使 辛甘大寒 清热除烦 苦寒质润 清热养阴炙草 粳米 以免寒凉伤 中益胃生津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3.现代运用现代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4.使用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附方】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碎,绵裹(50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六合(9g)人参三两(10g)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炙(6g)石膏一斤(50g)粳米二合(6g)桂枝三两,去皮(5~9g)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炙(6g)石膏一斤(50g)苍术粳米各三两(各9g)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汗,温服。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以上三方均由白虎汤加味而成,都有清气分热的功用。
其中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适用于气分热盛而又气阴两伤之证;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的方剂,用治温疟,或风湿热痹证;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以治湿温病的热重于湿型,症见白虎汤证兼见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者,亦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
【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半升,洗(9g)麦门冬一升,去心(20g)人参二两(6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半升(10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
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
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
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
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证自愈。
配伍特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方义表析:【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以增强清热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4、使用注意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知母临,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热烦渴脉虚寻。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
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
其组方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营凉血药物为主。
其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清营透热”之法,于清营的药物中适当配入具有轻宣透达作用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
热入血分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发斑,而且络伤血溢每易留瘀,热与血结亦可成瘀,故当采用“凉血散血”之法,于凉血解毒药中配入具有活血作用的丹皮、赤芍等以促其瘀血消散,并使止血而不留瘀。
窍闭神昏者,可配菖蒲、郁金,或兼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热逼血溢者,配白茅根、小蓟之属以凉血止血,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