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冶金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的发展过程。
2.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与发展壮大。
3.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与发展。
4.中国炼丹术从唐朝的鼎盛时期走向宋朝的衰退。
5.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人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郭景康(签名)
2000 年10 月 18 日
系
审核
意见
化学系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 年 07 月 06 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4.古代的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酿造工艺。
5.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酿造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掌握各类曲药的种类、特色和制作工艺。
3.理解各种曲药在酿造工艺中发挥发酵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4.掌握古代酿造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方法及其来源。
5.了解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2.理解制造“还丹”与“金液”的化学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铅化学和砷化学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药用机理;掌握黄白术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铜砷合金、铜锌合金、汞齐药银、铅锡合金、彩色金、丹砂金的化学本质。
3.了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期和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国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历史;掌握中国历代火药中化学成分的变迁和不同成分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了解明代火药概况;掌握中国明代的火药理论。
3.了解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
(二)中国古代的陶瓷化学及其工艺( 6学时 )
一、内容
1.陶瓷的发明的及其历史意义:陶瓷的历史意义,陶瓷起源的探讨,陶瓷发源之考古证据。
2.古代陶器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的原因;原始瓷的出现及其在陶瓷发展史中的意义和作用。
3.中国传统玻璃的发明,古代各种玻璃的发明、发展过程及其中蕴涵的化学内容;建筑陶和低温铅釉陶的出现与发展及其重大的历史价值;紫砂陶的历史源源。
2.了解古今制糖工艺的联系与区别。
3.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制糖工艺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九)中国古代染工艺的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进程。
2.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先秦练染工艺、色染技术的形成过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染色工艺。
一、内容
1.介绍中国炼丹术中的一些理论思考;考辩炼丹术所用各类药物名和炼丹术中一些玄奥物质的诠释与辨析。
2.中国炼丹术中的“还丹”与“金液”的由来;中国炼丹术中的设备建造与方法;中国炼丹术中的医药化学、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合金化学。
3.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与发展。
4.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2.从冶金化学角度认识冶铁与冶铜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掌握块炼铁与生铁的冶炼工艺的特征;掌握钢与铁的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掌握各种炼钢工艺过程,了解冶铁、炼钢设备的发展过程。
3.掌握硫铜矿是如何冶炼的,什么是“胆水炼铜”,如何用胆水炼铜;了解锌黄铜、俞石金、倭铅、镍白铜、砷白铜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了解它们的冶炼工艺;了解金银的冶炼和分离工艺。
5.理解社会发展对古陶瓷历史的深刻影响,掌握明清各个时期瓷器的特征,了解明清青花瓷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6.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陶瓷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冶铜的起源、发展、兴盛的发展史,冶铜工艺中的各种冶金化学过程,冶铜业鼎盛时期各种代表作品的介绍。
1.理解中国炼丹术中“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神丹观、阴阳五行说、“自然进化论”与“仿天地造化”、“易说”等理论的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对汞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砷的化合物、铜,铜合金及其化合物、铁的化合物、铝的化合物、钾,钠,钙的化合物、石英与硅酸盐、硫磺,金,银及其他所用各类药物的称谓;了解中国炼丹术中一些玄奥物质的化学成分。
6.理解古人如何利用化学知识酿制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
7.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酿造化学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中国古代制糖工艺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中国古代的饴糖、蔗糖、冰糖、甜菜糖的发展历史。
2.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中国制糖工艺的发生、发展。
二、要求
1.了解古人为什么要炼丹?
2.炼丹术出现的历史条件。
3.掌握古代丹药的化学组成及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个派别丹药化学成分的变化。
4.了解不同丹药的炼制工艺及其间包含的各种化学反应。
5.理解社会环境对炼丹术发展和兴衰的影响。
6.理解明朝金丹术的泛滥对汉文化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下):中国炼丹术的思想,方法与化学成就( 3学时 )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炼丹术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中国古代盐,硝,矾的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中国古代对食盐的认识及开采技术。
2.中国古代的“消”及其化学工艺。
3.中国古代的矾化学。
4.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掌握古代食盐的种类及其炼制方法。
2.掌握古代硝的化学成份,性态及其资源状况。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一)引论( 3学时 )
一、内容
1.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总体轮廓。
2.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研究方法。
3.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有关资料及其检索方法。
二、要求
1.掌握中国自旧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划分。
2.理解文物考证、模拟实验、科技考古等研究方法的概念。
4.以“南青北白”为特色的唐代瓷艺和窑系林立\推陈出新的宋代瓷艺。
5.中国古瓷峰巅的明清瓷艺。
6.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掌握古陶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理解研究古陶瓷起源的思路和考古手段;认识探索人类社会发源与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
2.掌握古陶出现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制陶术的工艺进步和技术成就,掌握陶器向原始瓷器过渡的工艺条件、社会因素及过渡方式;了解古陶研究在化学史中的意义。
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工程化学》、《无机化学》
5.首选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卢嘉锡总主编、赵匡华、周嘉华著
科学出版社
二选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分册》李约瑟著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科学技术史》薮内清编(日) 科学出版社
6.考核形式:读书报告
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课
程
3.掌握玻璃和古建筑陶和特色古陶发明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解它们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原因;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4.了解唐、宋陶瓷大发展的社会渊源,掌握唐代青瓷和白瓷演进的物理化学基础,了解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外貌特征、制作工艺过程及社会价值;了解宋代瓷业的发展全貌,掌握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发展历史、技术进展、工艺特色和历史地位;掌握从化学组成区分各类名瓷的方法。
3.了解古代硝的鉴别及其提纯。
4.了解中国古代矾的种类及其鉴定方法,掌握中国古代各种矾的制取工艺和人工合成,理解矾在古代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盐硝矾化学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中国古代的酿造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古代酿造的起源。
2.曲药的发明与发展历史。
3.古代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酿造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064097
课程
名称
(中文)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文)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课
程
基
本
情
况
1.学分:3学时:30 (课内学时:30 实验学时: )
2.课程性质: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
3.适用专业: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它已经表明中国人在研究自然并用于造福人类方面,很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已雄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当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巨大源泉,而近三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自然是值得我们深省的重大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这部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引以为鉴,温故知新,既不陶醉于古代的辉煌,又不沉沦于近代的落伍,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虚无主义,清醒地、满怀热情地弘扬我国优秀的科学技术传统,自觉地和主动地缩短同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些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教学的目的所在。
2.了解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染色工艺的大发展过程中染色品种的增加,色谱的扩展、印染技术的出现以及植物染料的加工及色染工艺的化学。
3.掌握中国古代的洗涤剂的化学成分。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练染工艺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配套
实践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