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4.教工参与民主性原则
5.党和政府领导性原则 6.信息反馈提高效率原则
三、校长负责制的必然性分析 (一)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 (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校长负责制责制的内涵认识
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要逐步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 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 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 ,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根据决定精神,校长 负责制的内涵是在突出“校长负责”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 观领导、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学 校领导体制。
(二)对学校领导体制类型及其应用的评述 一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强调责任制和内行领导;缺点 是个人的智慧、才能和经验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就有可 能导致滥用职权,贻误工作等。 委员制的优点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可避免个人专权;缺点是权力分 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有时因意见分歧,往往使问题一拖再拖,也会贻误工作 。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 (三)影响学校领导体制的因素 1.社会性质 2.国家的政治体制 3.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4.举办学校的主体
5.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6.学校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模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 (一)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 (二)校长责任制(1952-1957) (三)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1962) (四)在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3-1966) (五)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六)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2.学校领导体制
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领导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划分、机构设置等方面 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它是确立学校内部领导关系的 组织原则,反映的是学校管理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彼 此关系。 ①学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学校领导体制内部上下左有的相互关系; ②学校领导的幅度——学校领导者所管辖的下属机构的层次与部分的限 度; ③学校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④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者的选择、培养、使用和职务任 期的规定,行为准则与条例等。
三、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主要类型 1.委员制 2.一长制 3.党委领导制 三种类型代表学校三种力量:群众、行政和党组织。凡是国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就 强调发挥校长的作用,如1953年至1957年,实行校长责任制,60年代初贯彻八字方针以后至“ 文革”前,实行校长负责制;凡是受“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强调抓阶级斗争的时候,就强调 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如1957年反右以后以及“文革”期间就是如此;凡是国家处于动荡和运动 时期,就强调群众的力量,如1949年的校务委员会制和“文革”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这说明 ,学校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二)校长全面负责
校长负责和校长负责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校长负责意味着校长有相应的办 学自主权,是职务,权力和职责三者的统一。
1.校长的职位 校长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主管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 代表,校长对外会权代表学校,向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内受国家委托对学校 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对学校全员负责。
第七章 现代学校领导体制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及反思
一、对学校领导体制的认识
(一)对学校领导体制内涵的认识
1.领导体制 《辞海》解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 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黄云龙认为是“组织中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组织制度的体系化。” 孙绵涛 “领导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指的是保证组织 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 领导体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领导组织制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机构的设置; ②彼此隶属关系的确定;③权责的划分。
(一)上级宏观领导 我国的管理体制属于集权制,教育行政管理也不例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 育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对学校拥有一般行政管理和业务 监管权力,特别是公立学校的国有产权更赋予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公立学校经费 和人事等方面的各项权能。现行校长负责制加强上级宏观领导实际上是要改变以往上级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包揽办学的局面,真正做到政校分离,使学校真正形成持续发展能 力。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摒弃行政至上主义,要从学校人事调配、经费资助、 利益分配、项目审批、考试选拔、评优评先等活动中退出,实现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 使学校逐步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法人实体,校长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以及 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法人财产权。对于学校的自主管理活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 能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而不能进行直接干预。


凡是行政性的、事务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需要速决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 采用一长制;凡是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性的、立法性的、顾问性的、咨询性的、协调性的、学 术性的、需要深入探讨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委员制。
第二节 对我国中小学现行学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的理解 一、校长负责制实施的法律政策基础 二、现代学校领导体制建立的原则 1.学校领导唯一性原则 2.学校决策集体性原则 3.决策实施个人专责性原则
相关主题